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学习+素质+艺术培养
2.家庭教育分成道和术:道是教育的理念,认知,对整体事物的把握,术是具体的方法(鼓励,肯定孩子),只有道对了,才能鼓励到过程上,不能鼓励到结果上;无条件接纳是接纳情绪,不是接纳问题;孩子没有优缺点,只有特点;玩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是孩子学习的最大的动力;“你喜欢巧克力味冰激凌还是香草味的冰激凌”-重点看知识是不是开阔,思维是不是清楚;学习=动力(内驱+外驱)+天赋(试错);方法=规律+意志力;习惯养成=他律+自律;学习中动力是基础,动力是什么?兴趣吗?带来成就感的快乐就会培养出兴趣,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不要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教育误区:认为改变孩子的错误,她就能成长,快乐才是孩子成长的能源,对自己满意才能成长;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例如,你中游就可以了,孩子就认为自己就是中游水平了)
3.知识有三个层次:学知识快,但是学规律慢(一定要找好老师),寻找规律的能力(花费时间最长,但是学会了就一通百通了,也是欧美教育体系看中探索过程)
4.教育问题爆发一般在青春期,初二下或高二下,但是这个时候一般只能解决情绪和亲子关系,已经不能解决学习问题了
5.结果意识太强烈,就不能享受过程的快乐,但是容易崩溃,抗挫折能力差;不能把评价放在结果上,只能放在过程上
6.让学习变成有趣的事情:游戏化,分解步骤;怎么去找快乐的方法,是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
7.找规律,提问教育法《学会提问》,学会提问才能找到孩子表象问题后面的真正问题
8.培养孩子的好的习惯:确立底线(底线不要定的太高,出现问题,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通过提问题给她搭台阶,帮助她解决),容忍宽度
9.密切关注,审慎出手(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支招)
10.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就是注意力+开朗性格+与人大方交往;初中以上,动力(开窍了)+学习方法,动力分生存动力+兴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