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是很奇妙。有一段时间,我对畅销书完全提不起兴趣,总觉得它们像快餐,没什么营养,全是鸡汤。不够经典,不够厚重,仿佛只有能穿越时间考验的书籍,才配进入我的书架。那时候我甚至想,把所有畅销书都清理掉,只留下那些“精神圣土”。
但最近我忽然意识到:只读经典,其实也挺枯燥的。人不可能一直活在高远的精神殿堂里,有时候,也需要一些烟火气, 接地气甚至是庸俗。就像偶尔吃一碗泡面,反而觉得特别香。生活的质感,往往正是在高低错落、清浊交织之间被调和出来的。经典也好,畅销也罢,能触动人心的,就是好书。
比如今天,我翻了《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没想到打动我的,不是教育理念,而是一个妈妈给孩子做饭的场景——为女儿准备不同颜色的饭盒,做各种可爱的零食饭团……那一刻,我竟然有些惭愧。
我们家孩子的饮食习惯并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经常点外卖。忙碌、懒散、将就,成了日常。其实,最家常的饭菜,才是最有烟火气的“妈妈的味道”。昨天孩子问我:“你什么时候再烤一次面包片给我?”我说:“很快。”然后转头就忘了。但他却一直没忘。
这一问,像一记轻轻的敲门声,把我带回到自己的童年。
我忽然想起了妈妈的味道。大大的灶台,雨天里热腾腾的饭菜,早上刚出锅的馒头、烙饼,过年时软糯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自制的豆腐。妈妈的面容已经渐渐模糊,但那些场景和味道却历历在目。尤其是雨天,对我来说是最幸福的日子,因为雨天妈妈不用去干活,家里总是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回家就是热乎且丰盛的饭菜。
那种安心与温暖,贯穿了我整段童年。
而现在,我所期望的“品质生活”,其实还缺失着一个重要的环节。读书、运动、写作,这些都慢慢步入正轨,但“吃饭”这件最基础的日常,依然混乱、将就、欠缺爱意。
不过,好在我发现了。生活不怕乱,就怕麻木。愿意去调整、去改变的当下,就是最宝贵的开始。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哇哈哈风波。宗馥莉虽然贵为“长公主”,但她也必须经历自己的炼狱。江山是父辈打下的,可要坐稳江山、扛得住风浪,还得靠她自己一关关走过。一代有一代的使命,一代也有一代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人生也是一样。没有谁能只靠起点一路通关。
我们每个人,都要在生活的锅碗瓢盆中,练出属于自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