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一个极其有趣的问题,有人说如果当面的溥仪去英国留学,汲取西方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会不会振兴大清,说法是无解的,历史不允许假设的,我们要正视问题,毕竟历史就是历史,留给我无限的叹兴洋,我们只能结合历史遗留下的记载看问题。
第一个问题:溥仪是末代皇帝,他为何退位,为何不负隅顽抗?答案显而易见,溥仪成为末代皇帝,我就不详细多说了,光绪皇帝无子,溥仪继承他与同治皇帝的帝位,兼祧两个皇帝成为他们的儿子。(如下图的关系),溥仪三岁即位,六岁退位,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他都是一位奶小孩,慈禧的太后的自私,权欲熏心,想继续垂帘听政让溥仪成为了皇帝,好让她继续把持朝纲,可惜慈禧在怎么权势滔天,也逃不过生老病死,最后在光绪皇帝驾崩的20个小时以后她也驾鹤仙游,留下了一个千苍百孔的帝国给后代,三年后的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打响下,已经无人可用,清末成立的内阁成员有十三人,而满人成员高达九位,其中皇族更独占七人,被当时的讥讽“皇族内阁”同时为清朝的灭亡埋下的伏笔。不得人心,天怒人怨。最后成为一个笑话,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契机。颁发退位诏书的是隆裕太后(光绪的表姐兼嫡妻),至于你说为什么溥仪会同意退位?1912年的溥仪才六岁,他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只知道隆裕太后每天以泪洗脸,对着太监宫女哭,对着外臣哭,抱着溥仪见到内臣也哭,以他当时的年纪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清王朝已经过去了,民国已经到来了,他只能在民国的优待条件里,住在紫禁城,他只是紫禁城的皇帝,满族人的主子而已。直到1924年,冯玉祥把他(请)出宫外,这又是另外一问题。溥仪根本就不可能负隅顽抗,张勋复辟就是一场历史里的尘埃,可有可无,掀不起大浪,就有人说清朝不是还有百万军队吗?你们要知道,在那时国门已经打开了,人类的思想犹如潘多拉的盒子,一当释放,他们的就不会像囚鸟一样任人宰割,清王朝已经腐败到骨子里,清军里已经遍布革命了思想,并且大多是地方管辖,杂乱无章,很多军队也加入了反清的热潮里,唯一可以依靠的北洋军是袁世凯把控住,袁世凯还是逼清退位的(法国断头君主)——大清的掘墓人,所以清政府实际上已经无兵而用,就像隆裕太后只要国事,家事都,无伤一人,签下了退位的诏书,让时代和平的交接,留下“女中尧舜”的名声,足以她名垂千史,记载在史册上,比她姑姑兼婆婆慈禧太后的名声好千万倍。隆裕太后身居庙堂,实属无奈。
第二个问题:溥仪去留学可以匡复大清的奖江山吗?答案你想太多了,溥仪想留学是在他1919年遇到的一位洋人帝师的关系,那时溥仪已经退位7年了,一位英格兰的帝师走进了紫禁城,走进了那个深困在宫中的皇帝,1898年,24岁的庄士敦来中国已经30年了,一直仰慕神州大地的他很快成为了中国通,走遍了中国的大好山河,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溥仪的老师,是他启发了溥仪想去牛津留学的思想,他叫了溥仪什么叫做绅士,也带给了他许多西洋的玩意儿,大家看过溥仪做为证人在东京审判的录像吗?溥仪的贼溜儿的英文,就是这位洋人老师教他的,在那位洋人帝师的眼中溥仪是一位求知若渴的学生,对外面充满好奇的平凡人,虽然他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头衔——皇帝。相处几年,在洋人帝师的潜移默化下,他们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帝师的影响下,溥仪变了,变成了一位现代化的人,不再腐朽,对祖宗旧制感到厌恶,开始穿起西装,带墨镜,近视眼镜,安装电话,骑自行车,打网球,喝咖啡,还剪了大清的象征——辫子,在当时的清贵的眼里,这些新事物都是可怕的。但是溥仪愿意冲破枷锁,接受新的事物,从秦皇创立皇帝开始到溥仪退位共经历了2000多年的帝制,溥仪是唯一一位接受新思想,新人类的皇帝。在五年的相处下,庄士敦一直鼓励溥仪赴欧留学,他最希望学生能够自由地度过余生。可是计划总上赶不上变化,因为时局的动荡,溥仪的父亲卸任摄政王载沣的阻拦,溥仪的脚永远没有踏上欧洲的国土,后来的后来成为了日本的傀儡皇帝,成为了卖国贼,汉奸。年少是皇帝,青年是伪满洲国的皇帝,日本国的傀儡利用他是前清皇帝的身份笼络人心控制东北地带,想一步步蚕食中国人,可惜日本人的司马昭之心,最后胎死腹中。中国万岁,中国人有着打不死打不倒的精神,谢谢革命家们为了中国洒热血,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因为你们才有新中国,我们才能安居乐业,愿中国繁荣昌盛,大家越来越好。老年的溥仪在狱中劳改,最后特赦回来成为一位公民,所谓劳动最光荣。他也算得到了善终。但如果当时溥仪能够去留学他无法成为一位日本的傀儡的皇帝,他的人生会是另外的一番风景。可惜没有如果,从他登上帝位开始,就注定他永远成为一只囚鸟,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晚年的溥仪,会不会也会想起当时自己的留学梦呢?大概只有他知道。
好多时候,其实人类都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所谓既来之则安之,无论人生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从容的去面对,困难是一时,办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活着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