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野原重明 著 甘茜 译
105年的人生中,我依靠语言,探索生命,认识自己。就如语言支撑我的一生一样,我希望我说的话,能进入你内心深处,慰藉你曾困惑受伤的心灵。
先生活到105岁,难道不怕死吗?
不远的将来自己即将死去,一想到这样的事,就感到非常害怕。仅仅是被你问,我就紧张得两腿发软。因为疾病越来越重,自己的体能日益衰退,死亡的气息也就越来越逼近。我作为医生,对人总难免一死的事实也就有更深刻的体会。
正因为这样,每个清晨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我就会发自内心感到喜悦。正因为活着,才能开始新的一天;正因为活着,才能有不期而至的邂逅。即使活到了105岁,对我来说,依然存在许多未知的自己,我无比兴奋地期待与未知的自己相遇。
一方面,为了减轻恐惧心理的折磨,我会故意视而不见、逃避事实,故意不去想“我之将死”这个事实;另一方面,死亡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没有经历过的“未知”部分,我没有信心面对那一刻的到来,所以认定死亡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
如果你和我一样,同样怀着对死亡的恐惧,那么你要知晓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反应。大多数人在死亡面前都会惊慌失措,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感到羞愧。
即便每个人“生的时刻”已经决定了“死的必然”,但因“讨厌死亡宁愿选择不出生”的人并不存在。死和生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领悟其内涵,方知生和死本质是一样的。
既然我们无法摆脱死亡的定数,那就无须再逃避。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一心只盯着死亡,或是假装视而不见、自欺欺人,而应努力让自己拥有的人生充满璀璨的阳光,好好体会死和生互为一体的生活。
先生活到了105岁高龄,您觉得幸福吗?
我现在已经105岁了,今年(2017年)秋天,我就要106岁了。虽然走过了这么漫长的人生,但我从来不是以长寿为目标活到现在的。
其实我疾病缠身,每天在与各种疾病战斗,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健康状况,为此我一直感到苦恼。后来,终于不得不坐轮椅的时候,我尤其体会到了生活不能自理带来的各种不便。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长寿真是太好了,真是太棒了。长寿让我有机会在100岁之后,开始了解内心那个真正的自己。我终于意识到,原来漫漫人生最不了解的竟然是自己,这需要上了一定年纪才会发现。
人生的“午后”该怎么度过?
选择衡量自己的标尺,应该以价值观作为首要考量。
必须拥有自己的指南针,带着它走下去。
一天当中,午后比上午的时间还要长。
这是我80岁时写下的人生感悟。
人生的午后,时光悠长,这种感觉是幸福的。
人世间,有太多的事情,往往无法立刻看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真正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人生走到100岁的时候,很多人认为长寿是件可怕的事情吧?想到老人动作缓慢、反应迟缓,不少人感到害怕,心里排斥,认为这样的人生没什么价值可言。而且长寿的人是孤独的,甚至还会面临经济上的不安全感。人到了100岁,因为前面是未知的世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是无法克服的。
可是,如果寿命足够长,我们就获得更多的时间来探索未知的自己。虽然一个人不可能彻底明白自己,可是越来越了解自己所带来的喜悦远远胜过年老体衰的痛苦。
先生坚持不懈地宣传生命的宝贵,在您看来生命究竟是什么?
生命是一种能量体,看不到,但确实存在。但是,这样能量体到底存在于何处呢?
多年来,我以宣传生命尊严为己任,以“生命学习”为主题,与日本各地十几岁的孩子们进行交流。我问孩子们:“生命在哪里?”孩子们有的指着心脏的地方,示意我生命所在;有的直接回答说“在大脑里”。
我们知道,心脏只不过是维持整个身体生存的某个类似于泵的重要脏器,而大脑也只是具有思维功能的器官而已。我对孩子们说:“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
我想我会继续宣传这个理念。
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现在每天要吃早餐、每天要来学校学习、时常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你们做这些事是为了谁啊?都是为了你们自己。儿童时代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自己身上。等你们长大成人后,才会有能力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你们的时间。
人有限的生命中,用于别人的时间多还是留给自己的时间多?算下来,那些把更多时间奉献他人的人,就能去往天堂哦!
如果这样说话,孩子们就会眨巴着眼睛,认真地听我说的话。
生命究竟是什么?
能真正理解的,也许是孩子。
最爱的人身患重病,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先生是如何看待疾病的?
人身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病痛会让身体日渐衰弱,可是不久,生命会从衰弱中产生一种类似于种子般的强韧力量。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患者。
活着并且身体健康时,我们没有好好珍惜,时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牢骚和不满……你没有这样的经历吗?
确实,人一生病,随之而来的是难以诉诸笔墨的痛苦。不过全然仰赖有如此切肤之痛,才能警醒一直无知妄为的自己,让自己对健康心生敬畏与感激。
如果现在你最爱的人生病了,那么请先告诉他/她,要感激疾病带来的内省机会;而且,感受你们在一起时的喜悦,感谢你们在一起的那些时光,彼此依偎、互相鼓励,祝福在一起的时间尽可能更长久。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处于患病的状态,你想听到的是什么样的话、你希望对方做哪些事,想清楚这些,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
已经走过105年的人生,作为医生,我一边治病救人,一边正常生活,没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现在,我终于有机会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了。
我从心底认可:疾病是上天的恩赐。
亲眼见到了很多人的死去,您怎么看待死亡?
死亡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就像蜥蝎的尾巴断了一样,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作为医生,我目睹了很多人的死亡,我深刻地体会到: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另一种新的开始。
我妻子离世后,陆续又有一些亲朋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但因为常常忆起他们的音容笑貌,所以在我的记忆深处,他们似乎比在世时更为鲜活。
这让我明白,原来人死后并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生者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时时追忆,他们会以更为深刻的方式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就比如现在,我觉得妻子从未离开,这种在一起的感觉在她离世后更加强烈。所以,死亡并不是如同蜥蝎断了尾巴那样的结束,而是现世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只是和以前生活方式不同,他们在我心里存在得更加清晰。
先生如何看待为了维持生命而进行的最后的延命治疗?
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呢……现在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日新月异,是我年轻时不能想象的。得益于这样的进步、发展,原来许多不能拯救的生命得到了救治。
我所罹患过的结核病就是一个例子。以前很多人患上结核病就会失去生命,现在医疗技术的发展,维持生命的各种治疗方法已经突破绝症的禁区。我们通过各种医疗手段,可以长期维持“无意识生命体”的存在。
可是,每个人的生死观不同,关于接不接受延命治疗,做出的选择也就不一样。生命到底是什么,延命又意味着什么,这不可能和自己的生死观没有关系。有时候可以慢慢决定患者是否需要延命治疗,而有时候突然就面临着人生变故,需要当即做出判断。
这不是用简单方式就能回答的问题,对所有人来说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关于怎么活下去,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正如我之前谈到的,决定如何活只是漫长人生路上的一部分,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除了取决于使用目的,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活着如何使用时间的意义和价值。
所谓的“使命”,就是你如何使用生命。对我来说,实现使命就是活着的意义所在。一旦某一天我也面临着是否要延命治疗的选择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时的我不是此时此刻的我。不管此时的我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决定,我最终都会遵从上天的旨意,它将生命赋予我,我会感恩所有的结果。老实说,我只能这样回答。
不过,至少现在我认为,应该把自己对延命治疗的意愿预先告诉家人,让他们明白自己对最后延命治疗的态度。这样,如果那个时刻突如其来,而你可能处于失去判断力或无法表达意见的状态,就可以委托家人来处置。虽然,我知道这一定会让爱我的家人痛苦不堪。
所以,平时就应该和家人互相讨论关于生命的话题,这点非常重要。这样,即使到了你意识模糊的时候,身边人依然可以理解你并在痛苦中帮你做出选择,让你最终心怀感谢地安然离开。
结束语(轮屿东太郎):
2017年7月18日上午6点30分左右,日野原重明先生以105岁10个月的高龄,结束了他在人世间漫长的旅途,开始了新的天堂之旅。
当天得到通知后,我立刻从出差地山口县赶回东京,亲自去了先生家跟他做最后的告别。
“在这个世上,还能再见到如此清澈透明的人吗……”先生的皮肤像清澈的圣水一样滑嫩,我甚至有种他还活着的错觉,所以几次想凑到他脸旁以确认他是否还有呼吸。
这本书,为了如先生所希望的那样,以“对话形式展现”,从2016年12月29日开始,中间除了元旦休息日以外,一直到1月31日,以先生每天在自己家中的客厅里接受采访的形式创作出来。
采访期间,先生因在家中摔倒导致肋骨骨裂,因此取消了其他所有的工作计划。可是他强烈希望坚持做完这个采访,在恢复期先生一边忍受着病痛,一边坚持躺在床上与我们对话。
平时采访中,我们绝对不可能从先生嘴巴里听到一句“我累了”之类的话,即使偶尔对家人吐露一句“疼,疼……”先生依然尽力保持坚强、声音嘹亮地与我们对话。现在回想起来,他一定是感觉到这本书会成为他最后留下来的作品,也可以说这本书是他“用尽生命”来完成的。
由于严重肺炎,他已经不能通过口腔进食,只能通过鼻饲获取营养,或者接受胃造瘘手术维持生命。
先生拒绝了胃造瘘和鼻腔插管,坚持回到自己家中。这些是我从日野原真纪夫人(先生二儿子的爱人,她比这世上任何人都爱戴先生,并一直悉心照料他)那里听说的。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才明白“啊……先生原来早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所以拒绝了医学上的延命治疗,决定回到家中迎接那个时刻的来临……”,一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就止不住流下来。
回到自己家中的日野先生,在真纪夫人的悉心照料下,突然开始变得像孩子一样“任性”。会要求“在装了冰块的大玻璃杯里倒水给我喝”。冰水会导致肺炎恶化,医生不允许他喝,真纪夫人只好对先生说“医生说这样不行”,可是先生却坚持“我就是医生”,而发号施令,不肯让步。
就这样,奇迹接连出现,先生几次度过医生口中所说的“还能活几天”“今晚估计扛不过去了”的危险期,5月份居然决定“不要取消从7月开始的工作预定”,先生不可思议地恢复了活力。
到现在,我终于意识到先生当初拒绝延命治疗,不是因为对死亡做好了准备,而是为了活下去,而是想再一次地挑战生命啊。如果不是这样,怎么会有后来连医生都百思不得其解的康复呢。
在家中恢复了健康的先生,全身散发出一种从未见过的平稳祥和的感觉。
“简直是奇迹,奇迹啊。我的一生,从未有过这么想说感谢的时候呢。”大病初愈后,在先生安详的脸上,我第一次发现,先生早已对死泰然处之。他接受了死亡,才能够“自我发现”,不是吗?
这样过了一个半月,家人们对先生的康复深信不疑,已经做好了长期照顾的准备,先生却对家人们留下感谢的话语,突然去世了。
最后,先生的脸上洋溢着满足感,他终于翻越过自己人生旅途中最后的一座大山。像日野原先生说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不可思议、了不起的相遇。
(摘自《书摘》2019年第3期;《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