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舒贤
今年6月,我进入律所,成为我师父身边的小助理,在旁学习刑事实务。跟随师父学习的这半年,我潜心观察很多律师的动态,下面总结一下,我所观察到的律师三大功法。
01
专业能力
法律体系如此庞大,律师想要在所有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可能性不大。同时,全国有那么多的律师事务所,有那么多的执业律师,律师自身若没有精于某领域的标签,也很难在律师行业出头。所以,在信息化越来越发达的21世纪,在“律师”二字前面加上“刑事”“知识产权”“劳动争议”等词语,越来越成为必要。以我师父举例,就基于对刑事业务的爱好,选择了“刑事律师”来定位自己,并以此为标签。
选择了某个业务领域,即选择了自己作为律师的信念,这同时意味着律师对自我的要求。因为这些自我要求,挖掘专业能力就成为一个专业律师的日常。为了自我提升,律师会不断购买新出版的刑事书籍,购书范围涵盖实务书籍以及法学大家的各种最新理论观点。为了探讨更精细化的辩护,律师经常参加一些刑事律师的培训以及讲座。有时候出差,我和师父同住酒店,看到她偶尔还用手机app听线上的刑事课程。实话说,我认识的律师不多,但是透过很多律师的朋友圈,我发现除了师父以外,很多优秀的律师都沉迷于买书、上培训课和参加知识类的讲座。仔细想想,这些律师买专业书籍、报培训课程等,每年的花销其实蛮大,毕竟法学书籍的价格,你懂的。反正,我现在是给自己树立了目标了,等我执业了,我也打算选择专业化道路。
除了通过学习去挖掘专业能力,还有不少专业律师非常热衷于向吃瓜群众普法和从法律视角评论社会热点。在非法律专业人士的角度看来,这些法律问题深奥难懂,有个律师从法律角度答疑解惑,当然是疯狂打call。可是,你转头一想,这些律师不就是在妥妥地装B嘛。哈哈哈,这个你们吃瓜群众不懂,本律师却比较专业,我来给你炫耀一番我的专业能力。
02
好的人品
话说,跟随师父走南闯北这半年,我潜心观察到一个现象——每次别人打电话咨询她非刑事案件时,她总是礼貌地回复说“不好意思,我是只做刑事业务的,你的事情麻烦去咨询相关的专业律师”。她总是把专业放在嘴边,有一天我特别疑惑地问了:“姜律,你怎么总是拒绝非刑事案件的咨询呀?”她回复我说:“因为非刑事案件,我不专业呀,我不能说出不专业的法律意见,要是说错不就耽误人家事了吗”。这回答,我算是明白了,师父给自己法律服务设置了底线:对得起别人,对得起自己。这10个字是我对师父人品的总结,在未来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也会深记。
用好的人品来对人对事,似乎是律师界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因为很多律所实习生都或多或少地提到过这点。我想,这主要还是受到他们师父的指导。我觉得,能说出“律师人品很重要”这句话的实习生估计都是幸运儿,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遇到用“人品”言传身教的师父的。我,一个律师界的菜鸟角色,反正铁了心要学会这用人品待人处事。
03
劳逸结合的生活态度
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累了困了,就喝东鹏特饮。要我说,做律师累了困了,得学会生活,就要劳逸结合。近年来,律师圈子不时就蹦出个某某年轻律师因过劳猝死的消息。这样的消息,真的是看者心痛,闻者伤心,即使互不相识,也难以消除同行的难过。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是律师们对高压工作的共鸣所引发的。在我师父身边学习这么久,对于高压,我想我该有点控制能力,我期望以后自己不会产生这样的共鸣。
之所以觉得自己对工作压力有点控制能力,主要也是受师父影响,毕竟师父在我眼里是一个可以用积极乐观生活态度到极致的刑事律师。出差会见,多日连轴转,师父会带上我去一些休闲之地小憩。我相信,除了师父以外,很多律师都展示过这类生活态度。有些喜欢出游、泡温泉;有些喜欢喝茶、读闲书;有些喜欢拉上两三好友出汗运动,进行一些把自己抽离工作压力的活动。个人觉得,把辛苦赚来的律师费花在这些的休闲活动上,真的是把生活接入地气,把生活过出了逼格。这种用心生活的态度,我归为“劳逸结合”四字。不瞒各位,这种生活方式,我是势在必得的,虽然我现在很穷,只玩得起读闲书、打打球这种活动。
半年潜心观察,向众多律师偷师学艺。我明白,武林秘籍尚有令人走火入魔的功法,律师的“功法”秘籍应该也良莠不齐,因此判断能力很重要。鄙人不才,总结了律师三大“功法”,若有不弃,欢迎拿去;若不嫌弃,也欢迎一起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