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精髓是什么?
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人类如果过去和现在都生活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那么,人类就可以保持“善”的本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符合伦理的、有道德的、正直的本性。同时,它也反对任何人类都不可能是善的、道德的、正直的理论。马斯洛也从未宣称人性本质上是善的,他只是认为人性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是善的,并且力图说明具体需要哪些条件。
这个理论的必要的假设是:人类心理的“善”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久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人性才表现为善。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人们更容易表现出心理病态和丑恶行为。
仇恨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天性吗?
马斯洛通过对北美黑脚印印第安人的研究发现,人类侵犯行为的根源不在于遗传,而在于文化。
侵犯性攻击行为是基本心理需要受到挫折,或无力满足基本心理需要时的一种反应。既然侵犯性行为主要是由文化带来的,那么,一般来说它是可以被杜绝和纠正的。
人类的动机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原因。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在外界的要求或压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的内在需求所引起的动机。
人的基本需求是什么?
人的需要可分为两类:基本需要和特殊需要。基本需要时全人类共同的需要,由体质遗传决定的,具有似本能的性质。特殊需要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各种不同的需要。
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提出了一种强调人性积极向上的动机理论,即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三大互相重叠的类别:意动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意动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都隐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在高层次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便会取而代之。
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它具体包括理解、系统化、组织、分析、寻找联系和意义、创立一个价值系统的欲望等。
审美的需要
塑造完美的人格
虽然遗传基因和早期的经历可能决定你人格的框架,但是,未来的自我则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努力。
走出抑郁的阴影
马斯洛指出,实际上,所有严重的情绪疾病和神经过敏的行为都是“不良的思考”的结果。不明晰、不合逻辑和方向错误的思考会产生心理疾病,通过清除不恰当的思考模式,这些心理疾病可以得到缓解或减轻。
摆脱虚假的自我
由于处于强大的从众压力的环境中,我们在世人面前不得不创造一个“虚假的自我”
我们所有人都处在两个极端————完全“虚假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某一点。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自己会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不同地方。
人性如何丰满?
马斯洛指出,要帮助一个人向丰满的人性发展,最重要的是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意识到作为人类一员在生物学上、体质上是怎样的?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愿望、需求为何?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的命运是怎样的?
人性丰满者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真:真实,诚实,坦率
善:善良,广泛,独一无二
美:美好,洁净
完善:没有多余的,也不缺任何东西,一切都在合适的位置上,无须改善
完整:统一,整合,协调
活泼:生机盎然,自发,表现自身
独特:有别于他人的特征
必需:
完成:
二元超越:对立转化为统一,敌对转化为相互合作
秩序:合法则
公道:公正合理
丰富:
单纯:纯真且稍有无知
不费力:容易、轻轻松松的完成
欢娱:有趣、欢乐、高兴
自足:独立性强,务实,依据自己的法则生活
如何在别无选择的匮乏性世界里生活?换言之,生活在充满了病态、无知、虚假、痛苦、丑恶的现实世界中,如何才能不忘记包含着至真、至美、至善的存在性领域和存在性价值?
寻找自我实现的人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有以下十个特点:
1,对现实有更深邃的洞察力
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3,自发性、坦率、自然
4,以问题为中心
5,超然独立与离群独处的特性
6,民主的性格结构
7,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8,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9,自我实现者的价值观
10,自我实现者的缺陷
倾听自我的呼唤
马斯洛发现个人趋向自我实现有以下八条途径:
1,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宠辱皆忘。
2,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3,自我实现的含义就是设想可以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或成功的自我。
4,如果你有怀疑时,就诚实地说出来无须加以隐瞒。
5,不带自我意识的体验实际上正是完全的倾听自我的声音。
6,自我实现是在任何时候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而绝非一种结局状态。
7,高峰体验就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
8,必须弄清楚,对自己而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喜好。
参考资料:《马斯洛的人本哲学》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