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上有一个关于拖延症十分有名的talk,演讲者提出的一个非常有趣又恰如其分的理论是,人的大脑大多数时候是由一个理智的人来掌舵的,但是,每个人的脑子里都住着一个及时享乐的小猴子,它在不断地与理智的自己夺取对你人生舵盘的控制权。
前几天刚刚结束一个为期21天的时间管理线上课程,这个课程中也提到了这个让我们头痛的小猴子,生活中我们经常叫它——拖延症,当然课程也提出了一个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熊猴大作战,将理智的自己比作一只憨憨的小熊,制定一系列奖惩方案,鼓励自己的小熊战胜那个叽叽喳喳及时享乐的小猴子。
我之所以选择以拖延症这个话题作为对这个时间管理课程的开头,有几个原因,一个就是“摆脱拖延症”的确是我参加这个线上课程的最初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现在不给自己贴“拖延症”标签的人大概是这个社会的稀有物种了吧。但是经过21天的学习我最深刻的体悟,不是如何去摆脱或者如何去“治愈”我的拖延症,而是我的时间拖延在哪儿了?我的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我们都知道“认识你自己”是人类史上永恒的命题,但我们却不清楚,认识自己的时间才是做自己时间主人的最关键一步。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对于自己拖延症的陈述都是“我不愿意开始某件任务或事情,拖到deadline的最后一刻才敷衍了事,我对于这个过程感觉到十分痛苦”,然后就是一次又一次赶deadline的循环往复。但我们往往不记得,在对一件事情的拖延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是我们主观选择了不去做这件事情直到不得不做的最后一刻,还是有其他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任务耽搁了我们?在我们给这件事情规划的时间内(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许都没有给这件任务规划一个时间段)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所以在这21天的课程内,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讲如何去真正“认识”我们的时间,观察并记录,看看时间到底去哪儿了?柳比歇夫用一生的时间在做这一件事,记录自己每天时间的“花销”,很多人觉得是一件非常流水账似的,看似很无意义的一件事,他坚持了一辈子,但就是因为他做了这一件事,所以他做成了很多事,在昆虫、数学、写作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两个软件。一个是手机端的atimelogger。操作十分简单,目的就是track你每一天的每件事情。刚开始记录的时候会比较困难,因为每转换一件事情都需要在app上记录,培养这个记录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使用的时候忘记是在所难免的,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自觉的记录你的每一件事情。
另一个是电脑端的Rescue time.是电脑端的一个后台运行的记录时间开支的统计软件。
目前我正处于培养自己使用这两个软件记录时间开支的习惯的阶段。通过对自己24H的时间监控,你会了解到自己的时间到底用在哪里了。这是一个“空杯”和“清零”的过程,你的时间走向往往并不如你所想像的那样,你的确在办公桌或图书馆坐了一整天,但你的时间真正用在哪里了呢?在这一整天里真正productive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呢?在真正看到你的时间开支之后,你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说在琐碎事务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你会想是否可以化整为零,利用碎片时间去完成碎片的事务,或者制定专属的事项流程去解决某些重复的任务,减少无谓的纠结和考虑时间。而利用软件的一个好处是,这些监控丝毫不会花费你的意志力,你只用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一次记录。
当然,在看到具体的数据表示的你的时间开支之后,如何解决时间管理问题就是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论问题了。如何使用恰当的工具以及合适的方法去高效管理时间固然很重要,但在这之前“对自己时间的认知”却是非常基础的一环。这也是我今天分享的核心内容:对自己时间的认知是管理自己时间的基础和关键。
之后我会和大家分享我在时间管理过程中对于具体方法的体验和感悟,也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