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店里面有个接待儿童洗澡的小业务,大概在放学时间左右,会有很多小朋友,年龄在4-6之间。在等待室,有张沙发,供排队等待。4-6岁之间的小男孩,一般都是比较好动的,这是天性(科学数据证明中国宝宝的等待耐心持续是10分钟之内,所以只是呵斥让一个小男孩安静的坐着,这是违背天性的)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妈妈带过来后,妈妈会进入刷朋友圈环境中,小男孩自己玩,但是没有玩具,没有书,啥也没有,这个小男孩就进入自娱自乐中,比如穿着鞋,爬到沙发背上,身体直直的摔下来,反复3次以上,妈妈会大声呵斥,横眉冷对各种凶狠制止,小男孩继续反复跳,且更加大声的笑出来。妈妈越呵斥,小男孩越发兴奋。。。如此这般。如有2人以上,瞬间扭在一起嘻笑打骂也是常见。
另一个现象,亲戚生日晚餐,在一个厅里,先到的几个大人在看电视,大概20分钟后,来了一个4-5岁小男孩,直接过来就要遥控器调台,看动画片。如此理所当然,我说:这个要求不合适,这么多大人看的好好的,你不能不经过别人同意就调台,结果这小男孩直接当场翻脸肆闹。。。然后,他姐姐直接给他调台了。
一般妈妈都会制止,同时对旁边人说:这小子太皮了,我也拿他没办法。如此算是交待家教(”我可没有惯着他啊”,”小孩本性就这样””长大就会好的”等意思)
可是,真的是这样么?
是的,我们经常看到商场,学校,饭店,一团小孩追赶着的,扭成一团的,见多了去了,还不是就是小孩本性么?
是的,本性如此,文明担当嘛。文明是干啥滴?不就是驯化野蛮本性的工具么?不就是与环境更好的相处下去么?猫狗随地大小便是本性,可是适当训练适应,还不是去固定地方排泄么?文明,就是建立规则,大家在规则内享有自由。孩子,从有个体意识开始就可以给予遵守规则,尊重环境的修炼。否则,怎么驯化人内心的那只小野兽?
既然是现象,就得去解决呀?怎么解?
1、 首先确定规矩内容,比如,不要在公关场所大声说话,耍情绪。这个规则定下,大人也不能心存,“孩子嘛,让让他”的心理,认为自己和别人不能跟小孩斤斤计较。
2、 既然天性是“坐不住”那就一定要带玩具,书,游戏等可以让孩子投入的载体。不能啥事没有,只要求孩子干坐着。
3、 陪伴和言传身教。家长不能只是要求孩子只是不哭不闹就行,而忽视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内容和技能要求。比如6岁的孩子能主动提出完整要求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向大人求得帮助等
孩子的表现是所受教育,所处环境的投射器,8岁前的孩子的行智模式是基本决定成年后的行智模式,所以,亲爱的妈妈,不要错过这个宝宝成长的关键阶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