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1-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
文:森林树
看过春晚,才来完成今天的共读任务《第三选择》。在年前就准备好了这7天里樊登读书的精华解读和演讲实录打印出来,以免光听感受不深,通过文字再学习。
《第三选择》之前听过多遍,但是这次温故而知新,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他写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而这本《第3选择》他去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根据他永远“活在高潮”的理念,这本书也可以被认为是他写的最好的一本。
他把之前的7个习惯浓缩成一件事,那就是随时随地能够做出“第3选择”。柯维受孔子影响很大,所以《第3选择》可以被看作是他老人家“吾道一以贯之”的集大成之作。
他自己总结这本书的一句话是:这本书是用来解决一切问题的,可见他对这本书给予了极大的厚望。
到底什么是第三选择,而平时生活中又如何做才能做到第三选择呢。
第三选择的核心是创造力,来源于咱们双方愿意一块创造,而不是来自于我必须打败你才行。也就是协同思维。
协同思维的培养,不是只说说这四个字这么简单。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执行,作者将第三选择拆解成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我看到自己。
什么叫我看到自己?这个我看到自己的意思翻译成中国禅宗的语言就是主人翁何在。
现在掌控你的这个人是你自己还是你的情绪?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掌控我们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我们的情绪。你觉得我得伤害他一下,我得报复一下,为什么?因为他把我气着了,我很生气。所以你做的事,很多不是你想做的事,是你的情绪主导的。
所以当我看到我自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将自己看作一个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个听起来很容易,但事实上我们常常只看到自己的身份和身份所代表的派别。
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里就是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自己是谁,真正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当我们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就会清楚,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这个是你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只是这个取舍的结果需要自己去承受。
第二步,叫作我看到你。
什么叫我看到你呢?就是把他人视为人而不是物。
很多时候我们在和他人打交道之前,就已经给对方下定义,比如说我们会说那是个富二代,那是个花花公子,那个人根本没法谈,那个人不讲理。
你已经给他贴了标签,说这人没法谈,那你怎么谈呢?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跟别人矛盾弄得很深,就是因为你根本不愿意跟他解决问题,你觉得我躲开他就好了。
因为你已经给他下了定义。所以你要视对方为人而不是一个东西,不是一个标签。所以他是个官僚,他没什么文化,他是一个奸商等等,这里边都包含着仇恨和偏见。
当你无法感知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个人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想和他一起探索第三选择。
当我们真心想要与对方有协同时,我们给对方机会让双方相互了解,充分了解,从各个方面,这些深入的了解,让我们不会轻易下论断、下评判。
第三步 我找到你。
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对方不配合的时候,你有第三选择的想法,但是可惜,对方没有,要怎么办?
一定不是放弃。而是启动积极主动思维。
我们主动去找到真正对方的样子。
当你与别人见解不同的时候,最好的应答是什么?当你发现双方意见不一样,这时候你要说一句话,说你不同意,那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你不同意我的观点,那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邀请对方开始跟你沟通并且切实采取行动。
在这一步需要极强的倾听能力,尤其是双方情绪激动的时候,更需要能够学会同理心倾听,而不是急于反驳和争辩。
要用反映情感的方式,让对方也看清自己的同时,自己也能找到他。
第四步 我和你协同。
我和你协同是一个邀请,就是你得邀请对方参与到这当中来。因此说找到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到相互攻击的循环。
在这一步当中需要更好地使用头脑风暴的工具。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就是不评判、不批评,这个十分难得,但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克服。
如何做?
1、询问,问对方。你看这个问题,就把这问题记下就好了,照着问题说就行了。你就学会第一个问题问对方说,你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
2、界定,什么叫界定?双方讨论什么叫更好,你认为的更好的条件是什么,你要达到的底线是什么?两个人分别谈出了各自更好的这个条件的要求。
3、创造,创造什么呢?头脑风暴,双方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创造一个可以达成界定条件的第三选择。
4、达成。当形成真正的第三选择时,协同各方会群情激奋,这时候达成了协同。
结束语:
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明明只是一本教思维方式的书,却能像教如果把大象关进冰箱一样清楚地划分出几步,不要说,到那个点,我知道第三选择,但是我做不到。
严格按照这4部曲去执行,相信我们的人生会多出很多有趣的选择,我们会更少地说出“我没有办法”、“这不是我想要的”这类推脱原因又有些可怜可恨的话。
当我们觉得事情没有转机,很严峻的时候,想一想,我们是有选择的权利的,比如这本书教我们的第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