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尽时,没有看到谁在裸泳。只是在广袤的三北平原上让一座孤山显得尤为突兀。沧海桑田,大自然魔术似得给群居在此的人们贡献了一座传说不息的小山。宋代时,有记载“孤悬海中,形如泥丸”,故名为“悬泥山”(又名越泥山),后来有了叫胜山的称呼。从如今收集的资料看,“胜山”来历大致两处。一是此山占尽景色与胜迹,有“山之胜”、“景之胜”、“迹之胜”、“地之胜”、“事之胜”的寓意,渐渐称呼为“胜山”;二是明嘉靖年间,此处为抗倭前线,戚继光在此抗倭屡胜,现山腰建有“胜寿亭”、山脚卧一“得胜桥”以纪,改名为“胜山”。无论何种说法,都是美誉,也有了后来的镇名以山名而取。
除“胜山”来历让人津津乐道,这山上的胜山禅寺更是名声在外。有如今的胜山禅寺,需要有穿越的思维,从寺内供奉的“娘娘菩萨”追溯起,回避不了一段凄美的传说。这“娘娘菩萨”本地人叫“胜山娘娘”,外乡人则称为“胜山老外婆”。这称呼的区别是有讲究的,慈溪当地方言的“娘娘”,实指奶奶。那本地人称呼奶奶,外乡人则如同其母远嫁至此,称呼“老外婆”,恰当不过啦。这“胜山娘娘”之于胜山,堪比观音娘娘之于普陀。相传在胜山还处于海陆交替之际,“胜山娘娘”的亲人出海遇风浪而亡,她在山顶的崖石上盼望亲人能平安回家,哭等七七四十九天无果,后来就长居崖洞,平日里常常接济贫苦渔民,又专门为渔民点起一盏长明灯,引导渔民顺利返航。直至后来传说人们在海上迷失方向时,只要叫一声“胜山老外婆保佑”,胜山顶上就会亮起神灯,这才有了纪念“胜山娘娘”的爱戴。从信仰与宗教的角度看,这其实是妈祖文化的另一种化身。这种传说用物化固定下来后,内涵逐步延伸,在老百姓的眼里,不但祈求出海的平安,当生病遇灾时,也祈祷“胜山娘娘”的神通广大。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看待胜山禅寺,总觉得它离尘世更近点、与民间更亲些,所以坊间称呼“胜山庙”,兴许更合乎身份点。从流传至今的传说与史料推知,它存在的起源是因为老百姓对胜山娘娘的敬仰而建庙供奉,与慈溪周边的天后宫、天妃宫、曹娥娘娘等有雷同起因。庙在宗教的概念中没有寺院具备很深厚的出世感,诸如财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是与人们生活交叉相近的宗教或信仰活动场所而已。在三、四十米海拨的胜山阳坡,胜山禅寺殿阁顺山势而建,零零几处,天王殿、天后宫、大雄宝殿等规模也不大,也没有标准寺院的规矩与雄伟。所以给人特别之处,便是供奉对象。虽然胜山与海已相去甚远,但“胜山娘娘”在代代相传中使人们有了另一种守候,家人平安、子女就读、生儿育女、赐人吉祥都成了胜山娘娘的“业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时难以兑现或实现的愿望,这里暂时给予了精神的宽慰。在《瓶庐琐志》的记载中,说到“胜山有天后宫,俗称圣母娘娘,灵显最著”,这代表着一方认可。香火袅绕,腾升起向善的风景,这可能是胜山禅寺存在的必须与必要吧!
2014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