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交易形成的同一控制下的长期股权投资
分两种情况
1.内生(由最终控制法,由母公司注册成立的公司)
2.外购(公司早已设立,直接像买东西一样,买过来)
内生:长期股权的确认,就是子公司的账面价值
=期初所有权益的账面价值+账面净利润=账面所有者权益
也就是说,母公司在编财务报表时,承认子公司的账面价值
不考虑商誉,这个比较简单
外购:长期股权的确认,要用公允价值
也就是说,子公司账面价值,合并方有可能不承认,那就要合并调整,调整后的数字就叫做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商誉
这个要考虑商誉
如果下一年合并财报表时,也要考虑这个因素,也要在下一年的报表中体现
外购长期股权=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调整后净利润
最终这个数,有一个很高大上的名字:自购买 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这几个名字,不需要背,但要熟悉。在题面出来时,知道题在说什么。
其实外购这个,就是调整有些麻烦
合并方不承认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就要人为调整。
有可能认为存货,原材料值更多的钱,或不值账面价值。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按调整后的金额乘以自己所占的比例,和自己真实拿出的钱做比较
比如:甲购买乙的80%股权,乙的账面价值是95万,但甲不承认这个账面价值,甲认为乙的存货值10万,这个存货在乙的账面价值是5万。所以,甲在算乙的所有者权益时,就要把这5万比加上。
最后甲认为乙最终的价值为100万。
而乙实际支付银行存款为90万。
100万的80%,是80万,那多花的10万就是商誉。
所以外购的合并,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不重要。要看公允价值和实际支付的金额做对比
当下一年,合并方要合并报表时,也要考虑这个存货的差异
当个存货卖出60%时,就要按10万的60%结转,增加成本,而减少利润。最后调整利润,才是被合并方承认的利润。
总结一下商誉在长期股权的影响
在内生的情况下,不考虑商誉
在外购的情况下,才考虑商誉
当下一个公司来买你的股份,商誉就会自动转移
当你持有80%的股份,但另一个公司买60%的股份,你持有的20%股份,就丧失控制权,就你就要把全部的商誉转移给另一个公司,而不用计算商誉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