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的口气!你不就是一个编剧吗?
这些年,一说起张桂梅校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为她所创立的华坪女校及她那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但是,近段时间,因为以张校长为原型的电影《我本是高山》的上映,人们对张校长的关注,从她本人转移到了影片的编剧和影片的故事情节上来了,并且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一位正能量爆棚的人物,一部立意极佳的电影,为什么没有赢得人们应有的赞许和肯定呢?
首先是因为剧情的一个改编。张校长的事迹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在茫茫滇西的深度贫困山区,半生坎坷、半生奉献的张校长,用她自己瘦弱的身体扛起了1800名大山女娃的人生希望。
大山之中,要扭转女孩因受教育程度低而形成的自身成长和代际恶性循环,并非易事:这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考验,更是一场对陈旧观念的宣战。
滇西贫苦山区的女孩们之所以引人关注,说穿了,还是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这片贫穷、闭塞、落后的土地上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在这里,女孩、女人、女性没有身份,没有地位,没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早早的结婚,早早的进入婚姻和家庭,早早的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
张校长深刻意识到,要改变这些落后地区民众的思想观念,一改恶俗陋习,就必须让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洗礼,让他们走出大山,去经风雨、见世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张校长萌生了在华坪创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在延续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之下,最终如愿以偿,为当地建立了第一所女子中学,解决了众多适龄失学女孩的上学问题,帮助她们走出闭塞的村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
那么问题来了,《我本是高山》的编导团队,把现实生活中本是酗酒的父亲改编成酗酒的母亲,这种改编离谱吗?
愚以为,如果影片以张校长为原型,要再现滇西贫苦山区女孩们命运的改变,就必须忠实于生活!因为正如有网友评论的那样: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她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酗酒!更何况在滇西,没身份、没地位的女性,连上学都没有钱,谁给她们的胆量、给她们的钱,让她们有时间、有精力去买酒酗酒啊?这不是瞎扯淡吗?
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原则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这种“高”绝对不是无中生有、胡编乱造的“故意拔高”,——真要这样的话,它就“失真”了!
如果你是是以川地凉山为背景,与张校长没有关系,那你随便怎么编,都无所谓!最多,张校长看了影片之后,保持沉默,不说话就可以了呗!
因为有了这样离谱的改编,遭到观众和网友们的非议之后,我们的大编剧袁某媛就不淡定了,直接开怼:
我绝不把世界让给我鄙视的人!平庸的沟壑!卑微的懦夫!听好了!你奶奶我生来就是高山!
——你奶奶?多大啊?1981年生,今年42岁!动不动张口闭口“你奶奶、你奶奶”的,这话真要在你奶奶跟前说出来,看你奶奶还不三脚踢死你?丢人哪!
癞蛤蟆打呵欠——好大的口气啊!
我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的,但就冲着“你奶奶”这句话,我也得写这篇文章!
人说:作文即做人,文品即人品!如此狂妄、自大的编剧,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评价我们文艺作品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平民百姓!我是否可以断言:单凭你这种恶劣的态度、狂妄的语气,虽然我还没看过《我本是高山》,我可不可以下这样的断语:这部影片或许真的背离了策划、创作、拍摄时的初心?
你不就是获得过两次提名的一个小小的编剧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你有多大的成就,你就“高山”了啊?敢情这部影片的原型不是张校长,原来你要表现的就是你自己啊?原来你是来蹭张校长热度的?
老乡,你是嫌咱这段时间闹心的事情还不够多吗?你这么“豪迈大气”,你家里大人知道吗?
这两天见有人扯着“央视力挺”的大旗作虎皮,在为《我本是高山》做推介,“央视力挺”的东西,有些不也该下架就下架、该停播就停播了吗?鉴于此片情节离谱、编剧癫狂,我就不多说什么了!还是那句话:如果此片是真心实意为张校长歌功颂德、为华坪女高树碑立传的话,那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张校长其人,就是丽江华坪女高的师生们!让她们开口说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