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也会在家里开大会。生产队的队员,当时称为社员。自带小板凳,坐在家的里里外外,一大帮子人。队长坐在饭桌的上首,一副作报告的态势。说到激动的时候,口沫横飞,突然呼的一下站了起来,捶着桌子加大语气,把下面小声说话的社员惊诧的抬眼看去,一副懵懂的样子。村民都是从小在一起长大,谁都知根知底。经常换的队长,在村民眼中,也就是沐猴而冠的货色,毫无威信可言。
对于上级下派来的工作组,那就是不一样的态度了。工作组,代表上级领导,代表政策的方向,着实招惹不起。
这时候,工作组成员轻声清了一下嗓子,社员们立即停止了交头接耳,诧异地看着新冒出的人来……。
工作组有村里排饭,安排在村民家中,二两粮票四毛钱的饭钱。不是轮流排饭,是经过挑选的。村子里有的人家条件差,卫生也不好,甚至家中异味很重,是不敢安排排饭的。
我家就经常会安排排饭,婆婆会加点腌肉,打个蛋汤。吃饭的时候,工作组的人话也不多,婆婆也不会问。只是聊聊家在哪里呀,几口人呐,等等日常话语。吃完饭后,工作组的人会把粮票和钱放在桌子上,婆婆连忙说:不用不用,吃顿饭哪能要钱呢。工作组的人会严肃的说,必须给,不能犯错误。场面往往会很尴尬。
农田水利建设往往也在冬季展开。生产队出工出力,自带钱粮参加水利、道路建设,不限于本村,本乡,甚至本县。这一派工制度直至1978年推行联产承包才逐渐消亡。
老家的生产队派出劳力外出,去临近的乡镇参加劳动,叫“挑垱”。一般去三五日,多则十天半个月。婆婆就会给外出的父亲整备好盐菜。
盐菜是由白菜,雪里红等青菜捣烂沤在坛子里密封而成。有猪油炒熟,甚至猪油渣子也在盐菜里,特别的香。能放很久,可供食用十天半月。用竹子做的“菜筒子”装好。
“菜筒子”是用粗毛竹做成。取一节品相好、粗壮的毛竹,锯掉两端,一头留下带竹节的一段,作为“菜筒子”的底部,刨掉毛刺,另一头作为开口处,在外缘刨掉少许竹青。在另外取一段毛竹做盖子,去掉内面的毛竹黄,是竹筒跟竹筒盖吻合。竹筒和竹筒盖分别在两侧打上小孔,穿上细麻绳,能扎紧盖子,也可以作为提绳使用。
在那个年代,“菜筒子”是老家主要的盛菜容器。还有一种盛水的容器“茶筒子”,也是老毛竹做成。毛竹留下两个竹节,下部锯得与竹节平齐,上部,锯的一半与竹节平齐,另一半留下半个竹筒的长度,在竹节处开出一个能进出水的孔,用木塞封口。同样用细麻绳作为提绳,或挂或提,很是方便。小时候就喝过这种竹筒中的水。先拔开木塞,让半边的竹子头部对准嘴巴,慢慢地抬升竹筒,水就会从竹筒中流出,不能抬的太快,否则会呛到。喝完后,再塞上木塞。
准备“菜筒子”和“茶筒子”后,再装上一二十斤米,被子和铁锹,以及换洗的衣物,可能也会带上几块钱,以备急用。用几个稻草垫在被子下面,放在“抬箕”中。这就是外出“挑垱”的全部身家。
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全部靠人力。任务是大队分配下来的,大队的任务是公社分配下来的,公社的任务是县里分配下来的,一层一层分到生产队,大队分配任务比较公平,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任务的位置,有资格参加抽签的人是生产队的队长。在大堤上,在水渠旁,插着红旗,两面旗中间的就是分好的工地,完成就可回家。
我没有参加过“挑垱”,因为年龄还小,听长辈说的,留下了记忆。
第一章 涂家围子(上):1 2 3 4 5 6 第二章 涂家围子(下):1 2 3 4 5 6
第三章 搬迁到下赋策 :1 2 3 4 第四章 村野童趣(一):1 2 3 4 5 6
第五章 村野童趣(二):1 2 3 4 5 6 第六章村野童趣(三):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