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瑞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足踝外科中心)
来源|(微信公众号)云中瑞麟(ruilinfly)
概述
采用截骨术矫正成角畸形具有2种基本类型:
a 单纯矫正成角的截骨术;
b 矫正成角合并移位的截骨术。
单纯矫正成角截骨术的方法可以是开放楔形或者闭合楔形;矫正成角合并移位的截骨术可以是直线切骨或者圆形切骨(穹顶状)。
成角矫正轴(ACA)
采用截骨术矫正成角畸形可视为,围绕空间假想轴线,某个骨节段相对于另一个骨节段改变角度,施行矫正的轴线就是ACA。
假如ACA位于截骨线水平,在截骨部位,围绕该轴线改变角度,会产生开放/闭合楔形角度;假如ACA所处的水平与截骨线不一致,骨端之间不仅出现成角,而且会出现移位;假如ACA和截骨水平及CORA都不一致,会引起继发性的移位畸形。
CORA
广义的CORA指的是近端轴与远端轴相交所成角的角平分线,即tBL线。
无论截骨水平所处的位置,ACA沿tBL移动将改变骨骼的长度,但不发生移位;ACA沿lBL移动将引起骨骼的移位,但不会出现长度的改变。
【瑞麟】如果ACA既不在tBL也不在lBL上,那既会改变骨骼的长度,又会导致骨骼移位。
截骨术原则
瑞麟:截骨术原则三=原则二+平移。平移的距离可用下面介绍的方法进行计算。
ACA的位置与截骨矫形后截骨端的移位及长度的关系
瑞麟备注1:此处的移位及长度变化指的是远近段,而非截骨断端;因这里的截骨线经过CORA所在的角平分线tBL,所有截骨端的移位及长度变化等同于远近段的变化,假如截骨线不经过角平分线tBL,那截骨端的移位及长度变化就不等同于远近段的变化。如使用截骨术原则二进行中性截骨矫形时,因ACA与CORA重叠,远近段不存在移位及长度变化,但截骨端是存在移位的,移位距离可以使用圆弧公式进行估算t=αl(l为截骨端与ACA之间的距离)。
a 通过CORA画出tBL和lBL,成角畸形的度数为α,过ACA分别画出tBL和lBL的平行线tBL'和lBL'。
b 将α从CORA向tBL'和lBL'延伸,T和L分别为两轴上投影的距离,该距离即以ACA为矫形轴进行截骨后骨端的移位距离和延长距离。
穹顶状截骨
穹顶状截骨术的优点在于可调性、骨与骨的接触面积大以及稳定性好,其缺点是技术难度大,以及无法同时进行旋转矫形。
穹顶状截骨术的ACA就是圆柱形切骨的中央轴线。在二维图形上,圆柱形穹顶状截骨术表现为圆弧形,其中心轴就是圆心。
干骺端区域的骨骼直径最宽,因此最适合使用该型截骨术。
瑞麟:因行穹顶状截骨时,截骨线圆弧所对应的圆心为ACA点,即截骨线不经过ACA,所以,穹顶状截骨术仅能使用截骨术原则二或原则三,而不可能使用原则一。因使用原则三会导致继发性移位,而行穹顶状截骨又无法作截骨端的平移,所以,行穹顶状截骨时应尽量使用原则二进行设计。
瑞麟:使用截骨术原则二设计穹顶状中性截骨,远近段无移位无长度变化,但断端存在移位及成角,移位大小可使用圆弧公式进行估算即t=αl(l为截骨端与ACA之间的距离)。断端移位大小与圆弧半径成正比例,因此采用的圆弧半径越小,断端畸形就会越小。如果考虑断端畸形的相对表现,截骨处横径越大,能接受的截骨圆弧也可以更大一些,即干骺端相对于骨干更适宜使用穹顶状截骨。
上图a所示使用截骨术原则三进行设计穹顶状截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继发性的移位畸形,因此需避免使用这种设计。上图b使用原则二进行设计,截骨矫形后不存在近远段的移位畸形,仅存在截骨断端处的成角和移位畸形,是比例理想的设计。
多顶点畸形解决方案:单处截骨VS多处截骨
瑞麟:对于多顶点畸形,如果操作上可行,尽量选择在每个真性CORA点处使用截骨术原则一设计截骨方案。但有些情况很难进行如此完善的截骨方案,比如弧形畸形(存在很多个CORA点)以及临床其他条件不能满足针对所有CORA点处进行截骨,这时就需要行单处截骨或近似多处截骨方案(近似指截骨处少于真性CORA点数)。
瑞麟:假设真性CORA点存在两处,则畸形表现为同向畸形(弧形)或反向畸形(S形)。对于同向畸形,我们可以选择尽量少的截骨处按照原则一设计截骨矫形方案。而对于反向畸形,如中段长度较短,可考虑行近似截骨方案,即于中段截骨,以近远段为参照分析,先行平移,再纠正成角。
参考文献:
1.Dror Paley 著 陈坚 译《矫形外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