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五岁,马上要到了上学的年龄,于是很多父母开始着急,开始做学前准备。
为了不让孩子摔倒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一招领先、招招领先,
很多父母开始“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
《关键期关键帮助》这本书却告诉我们,5-7岁是孩子探索精神的关键期,提前让孩子开始进行技巧、技术的学习,反而拔苗助长。
笨鸟先飞却可能一直笨下去!
勤能补拙却可能永久损伤孩子的探索热情!
-1-5-7岁关键期的特点
《关键期关键帮助》说:孩子到了五岁,开始慢慢脱离物质本身,更加深入地使用物质来达到精神目的。这一阶段孩子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到用纸和笔可以创造作品表达文化精神。
孩子们一般在这时候开始学习画画、钢琴、阅读等。
到这个时期,如果成人没有从小逼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他们会自然地不可阻挡地对文化学习发生兴趣。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去探索数字、文字、绘画、音乐。
通过适当的引导,孩子们就有机会发现这些艺术行为是如何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孩子们也会试图创造出这些形式来表达自己。
这时候父母的重点要让孩子为自己能用这些精神玩具去玩而感到愉悦,而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技术和知识。
-2-笨鸟先飞的弊端
很多父母为了学前准备,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知识,开始认字、写字、背古诗、学习珠心算。这样做的坏处反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一是强调背诵、写字等技术,扼杀了孩子宝贵的精神探索。
比如有的孩子3岁就开始背古诗,在父母和长辈的赞美声中,背的古诗越来越多,但其实孩子基本不懂什么意思;开始学习珠心算,计算得越来越快,但只强调背诵记忆。其实孩子不可能通过背东西变得聪明起来,这么多东西过一段不用,就自然忘记了。
二是让孩子从心里讨厌学习,人当然不可能学好自己讨厌的东西。
让孩子为了考试去学习,为了迎合大人的赞美而学习,慢慢地孩子会从心里讨厌学习。使孩子刚刚开始的对人类文化的兴趣遭到破坏。
一个人能不能建构自己的学术系统、能不能掌握一门学问不是看他背会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他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所以父母想笨鸟先飞,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知识,强调背诵、写字,结果却是拔苗助长,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芝麻”是背的古诗、记的技巧,“西瓜”是对学习的热爱、探索的热情。
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永远地笨下去,一飞就永远地“笨”下去。
-3-父母的关键帮助
《关键期关键帮助》说:5-7岁关键期父母正确的关键帮助是: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规律,在等待孩子练习和熟练的过程中,引领他保持对人类文化的探索热情,逐渐完善与之相关的技术内容。具体就是“思索练熟”四个字。
首先思,是培养孩子思维模式。
好的学前准备,首先应该从小就为孩子培养良好的思维形式。它不是只提问题,而是孩子自主思考;不是教孩子怎么做,而是孩子自行探索;不是直接告诉结果,而是要让孩子自己思考。比如给孩子提供可以进行恰如其分的思考活动的工具,像蒙特梭利关于识数的数塔、数棒等教具,供孩子工作,让他们自行探索,探索完成了,思维也就发展了。
其次索,让孩子保持探索的热情。
不要用类似小红花这些奖励工具,因为过分的奖励会造成孩子兴趣转移,只为了奖励而工作。小红花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应该要孩子从做事过程、探索过程中获得快乐。
更不要惩罚,比如一个字写到第10遍仍不过关,孩子几乎崩溃;又比如孩子一个字写不好,家长就将孩子整页作业都撕了要求重写。写字只是一个纯技术工作,如果因为写字使孩子认为在学习中写字是最重要的,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到写字上,将来他们可能写出人人夸奖的字,大脑却空空如也。
第三练,通过渐进的练习。
比如写字需要手部小肌肉群,不经过练习直接写字孩子就会觉得困难。可以通过练习手指拔钉子游戏、用铅笔沿几何板画图、画画等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让孩子渐进练习,逐步熟练地能把字写在田字格中,为小学的学习内容打好基础。
第四熟,让孩子发育年龄成熟入学。
孩子的入学年龄是由出生日期决定的,而不是实际的发育年龄。发育年龄是指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度,也就是他的认知水平、社会性能力以及语言发展等方面的水平。
不能仅靠生理年龄就判断孩子是否能够上学,如果发育年龄不成熟,父母可以考虑推迟孩子入学。
笨鸟先飞,我们的孩子其实并不笨,本就不需要提前做之后才该做的事情。
勤能补拙,我们的孩子也并不拙,勤补反而会损伤孩子的探索能力和热情。
在5-7岁的关键期,比笨鸟先飞和勤能补拙更重要的是:
让孩子认识到,学习工作的过程是非常享受的。
让孩子们一生都在享受中度过,而不是总在焦虑地提前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