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在前两个月换了工作,新的同事要不学历比我高,要不同等学历的大学院校比我好,在这里第一次因为自己的毕业院校自卑了。开始上班的那个月,自己表现得非常笨拙,稿子没别人写得快,内容又贫瘠。我以为是因为我写得少,以后多写多锻炼就可以提高了,直到最近要写一份调研稿子,我发现我的思维与他们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我写文章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论据单薄、论点单一,就是提出一二三点观点后,很难全面严谨的去证明每个观点。包括平时思考问题,我也是单线思考,很难从不同角度全面的考虑到各种因素。最近越来越感受到这样的单向思维对我个人发展的限制,让我经常有捉襟见肘之感。
每次换工作我都会度过一段兵荒马乱的时期,时间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年半载,在这段时间中我一直会有些焦虑和心虚。会在心里偷偷的想自己是不是水平达不到这份工作的要求,我对自己的工作能力非常的没有信心,可能是毕业之后接连换工作的后遗症,从来没在一行长久待过,没有任何资深经验可以依仗,所以非常的不自信。
尽管每一份工作都能对我有一定的提升,但是我认为水平的提升,除了工作能力需要提升外,思维能力也是很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最核心的。特别是文职类的工作,在工作三五年之后技能类的能力已经获得,想要继续成长,必然需要拥有成熟的思维模式。
新的工作相对于上一份工作层次更高一些,为了不让自己拖后腿,一边紧张的汲取各种知识,一边还要面对新的挑战,入职后心里一直存在着压力。我想要拥有面对任何困境,都能面不改色地找出解决方法的强大内心,以前我觉得这需要历练,现在我知道除了历练外,其实最需要的是一定数量的思维模型储备。
从被称为巴菲特的“幕后智囊”的查理·芒格,以及创立桥水基金的雷伊·达里奥的书籍中,可以发现当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他们会用各种思维模型或者原则去评估,利用它们帮自己做出决定,虽然各有区别,但是不难发现他们内心是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的,这个标准可能会在一次次决定中达成优化,最终趋于完善,成为他们的普世原则。
达里奥的方法没有详细了解,但是查理·芒格的方法非常有借鉴的意义,查理·芒格非常喜欢看书,对心理学、经济学、财务等方面都有涉略,他储备各学科的思维模型,即各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当需要做出决定时,调用涉及到的思维模型用以评估,帮助自己做出更理性客观的判断。
举个例子来说,弄丢了价值500元的音乐会门票后,你还会不会再花500元重新买一张票;如果是同一场音乐会,在你买票前发现你弄丢了一张价值500元的电话充值卡,你还会不会花500元买音乐会门票。相信大多数人弄丢音乐会门票后不会重买,但是弄丢电话卡后会花钱买音乐会门票。因为人们把买门票花的钱与充值卡花的钱放在不同的账户中,当丢失充值卡时,尽管和丢失门票一样也是损失了500元,但是丢失门票后再买,等于在音乐会账户上花了1000元,而丢失了电话卡后买门票,音乐会账户还是花了500元,尽管金额是一样的,但是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似乎不一样。
如果对心理学有点了解的人,就会明白这是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那么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要避免心理账户这个因素的影响,才能做出客观理性的决定。就像上面的例子,去除掉心理账户的影响,那么做出理性的决定就会很简单,买不买音乐会的门票,只需要考虑你是否喜欢这个音乐会,喜欢到可以承受再多支出500元。
如果拥有足够多的思维模型,那么无论面对多纷繁复杂的难题,我们都能冷静的运用利用这些思维模型去衡量评估,抽丝剥茧直面问题的核心,然后做出客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