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图标五彩斑斓
你的生活 也是这样吗?
// 1
我关闭朋友圈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将时间花在看别人的生活状况上。
即使偶尔更新状态,也只是从相册里发出,甚至于有时候连评论也不懒得去看。
这是怎么了?不太清楚。
原本我以为只是自己这样,昨天用后台发了一段话,却意外的收到很多回复。
“
你有没有感觉到现在发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就像某年春天,发现玩QQ的突然都用起了微信一样。
网络上有人对“成长”这两个字进行解读:这两字连偏旁都没有,可想而知有多孤独。
”
// 2
问几个问题。
你的微信里有多少标签,多少好友;
认识的人有多少,经常联系的有多少,从来不曾联系的有多少?
拿自己来举例子,我的微信标签比较明细,有十个左右。现在微信有595个好友,我有定期清理微信的习惯,会删除一些不曾联系或已没有联系必要的人。
如果是在一年前,五百多人的微信,每天的朋友圈动态很容易上百条,现在却日渐变少。相比过去朋友圈里闲言碎语 鸡毛蒜皮的热闹,现在屏蔽了微商,剩下精雕细琢的字句更像是群居孤独。
扪心自问,你现在与以前相比,是否更倾向于深夜发动态,即便设置了分组可见,也会有第二天删除动态的冲动。
心理学上有四个概念:
自我控制
防御性自尊
超人际模型
奖赏回路
在这里不对这些概念进行解读,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朋友圈十分符合心理学上的这四个概念,当你发了一条动态,有很多人点赞评论和几乎没人理睬,心里会有不同的反应。
我们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心,即使屏幕上显示的那些数据对你没有价值。
// 3
上个礼拜与女朋友聊天时我有些失落,我说我用心写的文章看的人越来越少了,打开率还不足百分之五。
女朋友说你写东西就为了给别人看吗?
我说不是。
可这就像导演拍电影,歌手唱歌,作家写书一样。也许他们只是为了将自己心中的东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但他们仍需要有更多人看,更多人听,更多人读。
我们早已没有为所欲为的轻狂,有些名词叫共鸣,认可,而这之后是支持。你需要底气,才能做更多想做的事。
朋友圈从某些方面来说就是这样,当你逐渐被冷落,就不愿兀自热闹,可不知道的是原来大家已经群居孤独。
微信刚出现“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时候一片哗然,觉得妨碍了交流。现在倒是习以为常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隔一堵墙。
墙外是现在的我,你可以看到。
墙内是过去的我,我只想被自己看到。
// 4
朋友圈的图标简单亮丽
你的成长 也是这样吗?
选出一些读者昨天在后台的留言,朋友圈里的群居孤独,有没有你的样子。
桃:
因为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日子不需要展示
无论好的坏的 自己知道就好了
会觉得朋友圈是自己浮躁的一种表现
现在要好好踏实做自己的事情
不浪费时间
王:
成长或许就是,曾经帮你申请QQ号的好友,
现在在空间里的对话是这样的。
(好久好久没联系,差点连点赞支教都不是了,刚才看见她发了动态,评论了一下)
Y:
有时候想发一个朋友圈是因为很高兴,很想和别人分享。
不发朋友圈的时候大多心情不好或是没有遇到能心动的事情,
还有就是不希望展现负面的情绪给朋友们,
哪怕真的难受。
M:
其实很多时候,
发朋友圈的内容只是为了给某个人看的。
但是成长开始让自己觉得没必要这样做,很多心情也不需要分享给别人看。
越来越少发朋友圈,
不是每天发生的事情少了,也不是情绪少了,
只是不愿意在把它记录下来,而是习惯了把它消化掉。
R:
离开了大学校园,离开了同学室友感觉生活平淡了一些。
人嘛,毕竟是群居动物,还是在一起时最有趣!
又或者是读书时 “少年不知愁滋味”,更喜欢开心的分享;
而离开了校园,接受社会的“再教育”,
学会了比起分享和抒发,更重要的是“生/活”,那么朋友圈的顺位自然要往后排。
I:
过去感兴趣的,现在看淡了
或是更注重朋友圈的质
再或是,朋友圈里有或没有对你来说特别的人
一:
可能因为有时候朋友圈会代表自己某一时段的情绪,
而这一时段的情绪并不是你一直的状态,这样就把自己状态差的一面展现给了所有人。
有些情绪和行为也没必要宣扬,
从朋友圈能看出你这个人性格,爱好。
这样也太没神秘感了(所以我一直有一个只有我一个人的小号)。
(表情):
可能使现实中足够幸福,不需要社交媒体上倾诉
也可能是踏入社会之后,学会了
不能喜形于色。
上:
生活过于平淡,
已经没什么可以发的了。
基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以上读者署名只用了微信名的第一个字母和字符。
是否你也这样。
希望我们只是成长了,而非孤独了。
但愿朋友圈表现的美好,就是你现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