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兰
今日我阅读了樊登的《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三个小时,我浸泡在书中,读完后兴奋不已,因为这本书为科学阅读打开了一扇大门。
本书作者樊登是一名家喻户晓的讲书人,他创办了“樊登读书”,现有的注册会员超过 2200 万人。他本人是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是辩论比赛冠军,也曾是央视主持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他自己的阅读方法,还展示了手绘的思维导图,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他书中所讲述的方法。
1,邓宁-克鲁格效应,走出固步自封的阅读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这类人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阅读这件事上,很多人都陷入邓宁-克鲁格效应,尤其那些只读有用的书的人,这样的阅读容易让人固步自封。
学生时代我喜欢文学类书籍,所看之书都是文学类的,于是乎我陷入了邓宁-克鲁格效应之中。我记得有一天我心情不好,整个人呆坐在教室里,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同桌以为我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一直在询问我怎么了,变法逗我开心,可是我依旧沉默不语,独自发呆。在同桌的再三询问下我才告诉她,我是刚看完《活着》,还在沉浸在书本的悲伤情绪当中。
文学类的书籍给了我精神上的滋养,但也让我更加情绪化,为此我时常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暗自神伤。
俞敏洪在《我的成长观》一书中告诉我们要大量阅读不同类型和科目的书籍,他认为只有把各种知识体系连起来,数学、文学、历史、哲学、生物等,才能打通我们知识的“任督二脉”。
2,错误的阅读方式,是阅读路上的拦路虎
在《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中作者列举了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坏习惯,例如“字不认识,就停下来查”、“一边看书,一边看手机”和“边读书边划重点”等。
反思我的阅读习惯,这两个问题在我身上都有体现。为此我对周边朋友做了一番调查,调查发现很多人都有这两种错误的阅读方法。错误的阅读方式会让我们阅读的过程被打断,而阅读间隔会打破阅读的乐趣和快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阅读的速度慢,一本书要看很久都看不完,时常看到一半被丢弃一旁,再也没有拿起的兴趣了。另外就是记不住书本的内容,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不断分心,时常刚看过的章节如同没有看过一般,完全没有印象,导致了无效阅读。
此外,我在阅读的时候时常拿一把笔进行划线,我认为这是划重点,但现实是这也是种错误的阅读方式。在《认识天性》一书中说到,荧光笔、下划线和重复阅读是无效的学习方法,这是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对一段文字越熟悉,越能流畅阅读,就会造成一种假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阅读的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看书的时候感觉什么都懂,但是书本一盖,脑袋空空。所以很多人认为看书无用,因为看了也记不住,其实只是因为我们用了错误的阅读方式,若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回顾和总结,自然而然会加深记忆。
所以错误的阅读方式,是阅读路上的拦路虎。改变错误的阅读方式会给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体验阅读的乐趣。
3,理解力池子的大小,决定了阅读的深度
作者认为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阅读的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理解力的池子包括什么呢?樊登把他的池子分为了7大部分。分别是经济学、心理学、国学、管理学、逻辑学、哲学和人生经验。
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说过“生活无非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联系”,所以我们必须拥有各种模型,而不是用单一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提出“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集中。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笨办法”。所以他采用多元思维模型来进行商业分析和评估。
查理芒格被人们称之为“行走的图书馆”,他长期大量阅读各个方面的书籍。因此他的理解力池子像个汪洋大海,所以他做事能采用多元化的思维模型。而我们平时需要有意识去扩大我们理解力的池子,让单一思维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
《刻意练习》一书让我们明白了“天才”是训练的产物,只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长时间训练,我们都能够成为“天才”,只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懂方法,也不够坚持。而《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则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阅读方法,让我们学会如何阅读。
我们需要走出固步自封的阅读,避免邓宁-克鲁格效应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此外,我们要学会改变那些错误的阅读方式,让阅读变得更有效和有趣;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拓宽理解能力的池子,如此才能更加深层次阅读。《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为我打开了科学阅读的大门,让我能更好地徜徉书海,体验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