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们好,我是威廉姆张。最近通勤两个月,在地铁上观察了人与手机的小生态,让我对其中一种组件:显示屏产生了兴趣。以手机屏幕为例,观察近十年来手机屏幕的发展特点,可以看到的是,屏幕正在以更大,更清晰,更具有互动性为趋势研发。这让我产生了一个问题:手机屏幕的技术变更满足了其怎样的属性?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其反面来更好的观察,即:什么样的手机功能和手机屏幕的变更没有很强的联系?观察手机的两项“主要”(至少是曾经)功能:通话以及短信texting,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屏幕变得更大以及更清晰对texting的提升有限,互动性则具有争议。而对于通话则是毫无帮助。
观察镜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说,镜子随着发展变得更加清晰,尺寸更大。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对镜子作为一种工具的期许是完全反映现实。再和手机屏幕作对比,让笔者不禁好奇:手机什么样的属性demand屏幕反映现实?笔者对地铁上的手机使用观察(短视频,小说,电视剧,游戏)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例证,即:手机的游戏性。
如果读者同意上述论断,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被NNT成为Conflation Problem的现象:x和y相结合产生z,使用者却把z与x(或y)混淆。这让笔者不禁怀疑:手机屏幕的发展是否早已超越其原有的功能性?此时,如果我们不对其进行再定义(从’用手机‘到’玩手机‘),到底谁才是真正受益者?
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如果屏幕,至少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起到反映现实的作用,那么在我们记忆中,我们脑中的人物,场景,情绪,指向的是现实,还是屏幕中的’现实‘?也就是说,当我们举起手机,我们在使用屏幕(一种现实),还是让思绪回到屏幕中(一种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