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最后一位客户之后,小张用力伸了伸懒腰。正值午休时间,距离下午上班还有一个小时。饥肠辘辘的小张决定先点个外卖,然后小憩一会,养足精神以便参加下午的部门会议。
由于路上堵车,外卖小哥比平时来得晚。小张觉得多等一会也很正常,毕竟外卖小哥工作量巨大。可是拿到外卖之后,又饿又困的他却给了差评。
等小张吃完、收拾完,距上班时间仅剩五分钟,午觉已然泡汤,他只好用清水洗了把脸,就匆匆投入到会议的准备中。整个下午,他一直在想差评的事,开会期间总是心不在焉,被领导点名批评了两次。
小张心里窝火,他认为这糟糕的下午,都是拜那名外卖小哥所赐。他心想:“堵车是外卖员惯用的借口,用来掩饰他们的懒散和不负责任。也许根本就没堵车,而是他在玩手机耽误了工作。他就是嫉妒我们这些待在办公室不用日晒雨淋的人,才故意迟到的……”
过了一会,他又想到:“我一上午接待了那么多客户,连口水都没顾得上喝,下午还要参加这么重要的会议,我的时间就是金钱,他迟到就是在浪费我的生命……”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问:外卖小哥的威力真的如此巨大吗?迟到一会儿就能毁掉一个人的下午?
显然不是,小张的下午是被他自己毁掉的。外卖小哥的迟到的确不对,但是小张绝对没有他想象中那么无辜。因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种“自我欺骗”的状态——困在自己的思维局限中,只能看到自己想看见和愿意相信的事物。正因如此,他才脑补出了外卖小哥的懒散、不称职和嫉妒心强。
其实,小张的这种“自我欺骗”状态,还有个更加通俗形象的名字,叫做“在盒子里”。美国亚宾泽协会在《别做替罪羊》一书中,对这一概念做出了非常详尽的阐述。这本书曾被译为33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200万册,出版10年在管理类书籍排行榜中始终名列前茅。 它还是谷歌、微软、波音等著名企业的员工必读手册,书中的内容对促进个人成长、改善职场环境、维护家庭稳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别做替罪羊》可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它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美国亚宾泽协会。这是一家学术底蕴深厚的管理培训与咨询公司,由来自商业、法律、经济、心理学、哲学、教育等诸多领域的专家组成,曾成功帮助上百个组织减少人事问题,提高利润。它的客户遍及诸多行业,知名的有耐克、雀巢、壳牌、美国海军、康奈尔大学等。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管理类书籍,却以故事形式呈现,有情节、有对话,简单直接,通俗易懂。书中讲述了现代经理人汤姆刚刚跳槽到行业巨头,参加该公司久负盛名的任职特别仪式:与公司高层会面。在这场特别的对话中,每个人都回顾了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困境,直面并审视了“自我欺骗”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整本书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思维盒子的含义,以及盒子里的人看待他人的局限视角;第二部分重点讨论我们是如何进入盒子并被困其中的;第三部分则对如何跳出盒子、如何待在盒子外面进行了详细探索。
一、判断自己是否在盒子里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自我欺骗=在盒子里。在盒子里的人,与外界切断,把自己封闭,让自己盲目。面对同样的人和事,盒子里的人与盒子外的人所采取的行动,往往大相径庭。
判断自己是否在盒子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把别人当人看?这句话看起来像是在骂人,其实不然。把别人当人看,说的是你把他人当做跟你一样有需求、有欲望的人;而不把别人当人看,意味着把别人当做物品,认为自己比他人更优越、更重要。
举个例子,有一天,你拎着大包小包上了公交车,后排很空,于是你找了个座位坐下,把包放在旁边的座位上。过了几站,又有几名乘客上车。如果你把他们看做是人,就会想到他们和你一样,也有坐下的需求,于是你会立刻将行李从旁边的座位上移开,并主动让座。此时你在盒子外面。而如果你把他们看作物品,就会继续用包占着座位,甚至转头看向窗外,希望别人不要来打扰你,直到有人叫你让座,你才会不情愿地把包挪开。这个时候,你已经进入盒子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在盒子里”,它会阻碍我们正确、客观地看待他人和世界。
二、如何进入盒子并被困其中
通过分析把别人看做人还是物,我们可以轻易判断自己是否在盒子里。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进入盒子的呢?
回顾一下文章开头的小张,他是什么时候进入盒子的?是在见到外卖小哥的时候?还是在他脑补了外卖小哥的各种“缺点”之后?其实都不是,小张是在点差评的那一刻,进入盒子的。我并不是要干涉你对外卖员的评价。但就小张的情况来说,他之前曾“觉得多等一会也很正常”,但后来他违背了自己的这一想法。
于是,在自我背叛的那一刻,小张就进入了盒子。
《别找替罪羊》中对“自我背叛”的描述如下:心里觉得要为别人做些什么,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而且,自我背叛还有个鲜明的特点是:一旦开始便不会轻易结束。因为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停地进行自我辩解,试图证明自己是无辜的、正确的。长此以往,我们便困在其中,盒子成为了我们的特质。
小张进入盒子后,立刻“戏精”上身,脑补了一出“宫心计”:外卖小哥不负责任、居心叵测,而他自己则吃苦耐劳、闪闪发光。外卖小哥做梦也想不到,在收获了一个差评之后,自己还被小张给安排的“明明白白”。
另外,在自我辩解的过程中,我们的真正意图其实是希望别人为我们制造更多的麻烦。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抱怨才更具说服力。盒子里的我们促使别人也进入盒子中。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盒子中看待彼此,欺骗自己。
三、跳出盒子,待在盒外
进入盒子是一瞬间的事,一旦背叛自己,你就进入了盒子;其实,跳出盒子也是一瞬间的事,只要你停止抵抗别人,拒绝自我欺骗,你就已经身处盒外了。因此,如何让自己一直待在盒子外面,才是重中之重。
生活中有很多人还是很虚心的,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便会积极地采取行动试图改正。但是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如果你在盒子里,无论你做什么,都是无效的。因为盒子里的你,只是把别人当成物品。无论改变与沟通,还是冷战与怨怼,都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是为了改变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
你的关注点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你的种种行为,只是被包装过的自我辩解而已。
因此,为了待在盒子外面,你必须将关注点从自己身上移开,重视为别人做事的感觉。你要经常练习把身边的人看作和你同样的人,而不是物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要随时随地“舍己为人”,或突然承担许多义务,而是要求你全力做到当下能做到的小事,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喜欢挑刺和抬杠。这一现象的根源其实是自我认知的缺失。我们习惯性地待在盒子里,一脸无辜地观望一个扭曲的世界。我们常常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即使看见了,也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去改正。美国亚宾泽协会的这本《别找替罪羊》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拥有崭新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也为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生活提供了可能。所以,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