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做事磨磨蹭蹭的,原因是他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无关的事所吸引。比如,吃饭的时候爱看电视,不好好吃饭;写作业的时候,晃来晃去,做不稳;早上起床的时候,磨磨蹭蹭,每次都是踏着铃声进教室。
我们家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
一方面,我在不停地催促:“快点,赶快吃饭,我们快来不及了。你怎么这么磨蹭。”“你别晃了,赶快坐好,快点写完作业我们早点休息。”
而另一方面,孩子依旧慢悠悠地,不慌不忙地做着某些事情。有好几次,我都差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磨蹭的问题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出现过,从四五岁的孩子到青春期的青少年,几乎都有这样的问题。它甚至比青春期逆反更让父母头疼。
下午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告诉我说,她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在假期中贪玩,昨天晚上陪孩子写作业写到凌晨一点半。孩子的写作业磨蹭的问题让自己很头疼。……
我们做父母的可以问一下自己,当孩子磨蹭的时候,我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催促、催促、再催促,催促孩子快点吃饭,催促孩子快点写作业,催促孩子快点休息。可是我们却发现,自己的催促好像对孩子不起任何作用。有时候,我们越催促,孩子的磨蹭反而越严重。
在我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越催促孩子越磨蹭,做事效率越低。本来孩子做事好好的,可一旦听到了妈妈的催促会更加手忙脚乱,什么也做不好。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催促会让孩子产生麻痹心理,产生对父母的依赖感。孩子心里会这样想:反正有父母来催,管他呢,先玩再说。当父母第一次催促的时候,孩子一点也不在乎,因为孩子知道一会儿还有第二次,孩子就会心安理得地慢慢做事。当父母第二次催促的时候,孩子心里开始有一些紧张感,但还是不会太在意,因为孩子知道,后面还有无数次的催促。直到孩子感觉到,再不快点就会被骂甚至挨揍,所以才会加快步伐。
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不管做什么事情,父母不催促三四次,孩子是不会主动行动的。
我想说:
父母可以停止催促,给孩子设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时间范围,要求孩子按时完成。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来说,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可以用“闹钟”来提示,孩子按时间完成任务,父母就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否则,就给予相应的惩罚。而对于十几岁的青少年来说,孩子已经有时间观念,父母只需要给孩子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就好了。
孩子磨蹭一旦形成习惯,补救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做父母的,应当从孩子的点滴小事做起,帮孩子克服磨蹭的习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这才是做父母的最高追求。
本文由阳光妈妈成长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