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安家》挺火的,我也一直在追剧。结合自己的买房经历,感觉电视剧里的买卖房情节被艺术化处理过(海清饰演的宫蓓蓓和他老公吵架那部分还挺真实,跟蜗居里的海萍如出一辙)那是理想化的中介,以人为本,替买卖方考虑周全。现实中的卖房中介,像是未蜕变前的房似锦,一心只想卖掉房子,不讲任何情义,只为拿到佣金。我们选择的是某洋房产中介,说实在的,过程挺糟心。
带看房时各种殷勤,态度各种好,网签之后爱答不理,敷衍了事,百般推卸责任。从看房到到签合同,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本来只是打算先看看,中介觉得你对房子稍微有些满意,就用各种销售技巧逼单。因为自己没有做好充分的研究,对合同也不是特别懂,在交房的事情上被坑,贷款与首付款都打到卖方账户上时,并没有交房。如果大家想买房,尤其是二手房,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还有价格,没签单时尽量往下压,只有这个时候买方才有主动权,一但网签之后,处处被动。所有的要求都要用纸质文件写下来,并且签字,遇到无良卖方,翻脸比翻书还快,根本不承认自己说了什么。
我在十八线农村长大,买房差不多全靠我和老公两人,父母资助了一点。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买房的压力还挺大的。我在2013年第一次来上海,那时来上海是为了看印象派巴比松的画展。上海给我的感觉是楼高、人多、想看到天空还要180°仰望,穿梭在摩登时尚的水泥钢筋森林里,有种异样的感觉。那时候没敢想会在上海买房,2017年才算真正来上海工作,生活节奏明显比之前变快,加班变多,甚至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了。刚来上海,租过几平米没有窗户没有空调的隔断房间,5,6个人合租,洗澡洗衣都要见缝插针,关上灯,就是一个小黑屋,夏天买的一只玫瑰,第二天就变成干花了,这与电视剧里五光十色,摩登时尚的大上海落差也太大了。那时有点自我怀疑,为何要来上海遭这份罪。就这样的房间,还要涨房租,在买房前的几年里,一共搬了5次家,因为平时工作忙,有一次凌晨2,3点还在搬家,小区都关门了,央求了半天才搬进来,生怕打扰到邻居,大半夜小心翼翼,没有电梯要搬到六楼。自己一趟一趟搬上去,汗水早就湿透了衣襟,腿和脚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还是咬牙搬完,搬完天都快亮了,腰酸背痛两周才缓过来,个中滋味经历了才知道。然后我们就暗下决心,在社保满5年后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哪怕小点也行。有了想法之后,两个人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后,都会做一些兼职,空闲的时候也没有出去玩,都会用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除了吃饭,其他支出能少就少。生活过得拮据而充实。
说说买房后的感觉吧,刚搬进来的时候,有点不真实的感觉,好像还在租房,但又觉得一切属于自己,心里很踏实,少了那种漂着的感觉。
当午后的阳光洒在我的画面上,窗外鸟儿清脆的鸣声此起彼伏,抬眼望见窗台上的多肉沐浴在春光中,努力生长,向远处可以看见葱绿的树木,微凉的春风吹动着窗帘,这是我幻想很多次的场景呀!
我可以随自己喜欢的搭配布置房间,躺在自己喜欢的沙发上看书看电影,是一种家的温馨与自由。不喜欢的东西统统扔掉,再也不会因为扔掉一个没用的东西被房东扣钱。
心态变得更加平和,对物质没那么仰望,以前特别想买奢侈品啥的证明自己,现在感觉毫无必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买完房之后,手上已经没啥积蓄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压力还挺大的,因为还要还房贷。没有压力的时候,人其实是有点飘,有点浮躁,现在更多想的是如何提高自己,如何提高收入。
要想在未来收获什么,那么今天一定要播种些什么,一个好习惯,一点一点的积蓄。在这个明天与意外不知哪个会先来的时代,更多注重当下每一天。
不求所遇之前都是善良之人,只求自己问心无愧,努力前行!放远看,命运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