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未了
01
12月20日,备受舆论关注的江歌案在日本宣判,陈世峰因故意杀人罪且行为自私、手段残忍、无悔过意识被判20年。
江歌案到此暂告一段落,虽然我们同情江歌妈妈,奈何谁都无法干扰司法决断,唯有尊重。
其实,这起罗生门事件的真相到了这里依旧是扑朔迷离。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江歌死得何其不值。
虽然已经结案,但这个案子留给我们的思考远远还没结束。
02
男女感情纠纷,最忌讳的是第三方贸然介入。刘鑫为躲前男友,住到了江歌那里,江歌不
但收留了她,还出面处理她和前男友的纠纷,却浑然不知自己已经卷入到了别人的烂事中。
其实,深究发现,与其说这是善良被辜负了,不如说是交友不慎、界限不清引发的血案。
界限意识的划分,就在于看这个人如何区分这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这三件事清晰地为我们划分了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不依附别人,要自己做;别人的事,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下雨天打伞,天凉了加衣服,尊重自然规则。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刘鑫就是这种缺乏界限感的人。她因为和前男友闹分手,住进了江歌的房子,不交房租也不买日用品,这是对他人界限的侵入。她与前男友的纠纷,自己解决不了,只能交到江歌手里,让它变成了江歌的麻烦。然后,关上门,躲在门后,这是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
而江歌,也是个界限感模糊的人。她不但没能力拒绝别人跨入自己的界限,还不自觉地越界,搅进了别人的烂摊子里,替朋友强行出头,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就像今年的热播剧《我的前半生》,唐晶和罗子君本来是一对好闺蜜,当罗子君陷入婚姻危机的时候,唐晶屡次为她出头。她事事维护闺蜜,甚至不惜把男友拉出来救火。结果呢,自己最好的闺蜜和自己相恋了十年的男友互生了情愫。
这三个人的结,何尝不是界限感不清造成的。
“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这种界限不清产生了共生关系,而共生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剥削,会有一方习惯于依赖另一方,遇到危险的时候,也势必有人会作出牺牲。
03
所谓“界限意识”,就是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然后守住它。当你越过这个界限的时候,这种行为不是直白,而是侵犯。而当你让别人越过自己的界限时,这不是善良,而是软弱。
心理学上把“界限”分为三个方面:地理界限,身体界限和心理界限。
在中国,我们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
当孩子跌倒,父母往往还没等孩子自己爬起来,就立刻扶起来了;当孩子写作业,陪写的家长比孩子还累,甚至气到心梗住院。其实,这些都是父母入侵孩子界限的表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从小就拥有清晰的“界限意识”呢?
首先,帮孩子建立有效的个人边界。
个人边界的建立和早期的母子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从自体心理学上来说,做婴儿的时候,你需要一个客体来让“我”知道“我是谁”,这个客体像一面镜子,借由和他的互动,帮婴儿确立自我意识。
对于小朋友而言,母亲就是一面他与外界相连的镜子。作为母亲,需要从小帮孩子建立并理解地理界限、身体界限和心理界限。比如:无论在任何年龄,孩子的身体和个人的空间就是他们的边界,哪怕是父母,都没有权利可以接近。
同样,别人的身体和个人的空间也属于别人的边界。孩子进父母房间同样需要先敲门得到应允后才可以进入。而且教会孩子认识身体界限,也是安全教育的一项,孩子只有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清晰的界限感,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其次,做界限感清晰的父母。
中国人普遍重亲情和链接,但缺乏界限感。亲子关系中,我们总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我有权利知道他的一切”。“看一下你日记怎么了?对爸妈还有秘密?”“听我的,这个专业有前途!”“大城市有什么好待的,回来考公务员吧。”“抓紧要二胎吧,孩子我给你带”……
这些,都是界限不清的表现,我们不自觉地入侵孩子的界限,慢慢地把他们培养成无界限的人。
要想孩子有界限感,父母应该有界限意识。《爸爸去哪儿》5中,陈小春就是个界限感很强的爸爸,因此Jasper才是个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
当Jasper因为走得慢,被陈小春凶“快点”的时候,他不但没有被吓着,反而拿着喇叭勇敢地问陈小春:“你能不生气了吗?”
这种稚气未脱还带奶音的“你”就是一种“界限意识”,是孩子对自己“主权”的捍卫。
最后,告诉孩子无界限感的善良有时候就是一种愚蠢。
古人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那些极度自恋、自私、遇事逃避的人就是“危墙”,生活中一定要和这种人保持距离,不要随便把他们请入到自己的界限以内。
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与人为善没有错,但要把握好尺度。
与人为善要明晰界限,拿捏好尺度,且要量力而行。学会自我保护,才有余力去照顾别人。
孩子,我允许你善良,但不要你无界限感的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