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的悟性进行分层,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先知先觉,对当下判断准确,对未来预见清晰;第二个层次是现知现觉,对当下的事情认识深刻,并能迅速作出决断,但对未来却没有基本的预见;第三个层次是后知后觉,就是事发当时不明就理,不知其所以然,乱下判断,但过了很久在反复思考下才能悟透当时的逻辑,也能为原来幼稚的判断懊恼不已;第四个层次是未知未觉,一辈子都不会把复杂的事情看透悟透,一直是用错误的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并且始终自以为是,没有自我纠错的概念。
我属于后知后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值得回忆的事情逐步变得丰富了,于是闲暇时经常会想到过去的经历和难以忘记的或是高兴或是痛苦的事情。有人说,能察觉以前的自己幼稚说明你成熟了,换句话说这样的人一直处在当下的幼稚当中,过后幡然醒悟又有什么用呢?我回忆工作,那时对兵的认识不透彻,内心里有点看不上这些学历不高的战士,没有扑下身子钻进兵堆里,没有真正与他们交往交心,工作干起来总感觉号召力、凝聚力不是太强。当时没弄懂,离开基层到机关,以局外人的身份从上往下看基层工作,这个道理便清晰可见,可是已经不能变成自己的工作法宝发挥作用了。与人相处有矛盾时,不会用正义和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双方的对与错,不敢于把自己的伦理的原则亮出来决绝地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总是站在个人的局限的角度分析问题本质,导致对一些问题认识偏颇,解决矛盾不彻底,留有后遗症。
应该肯定后知后觉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它是人成熟的标志。人只有积累一定的知识和提高了分析问题的水平才能把问题本质看透,所以不管什么时候能把问题看明白都是值得肯定和高兴的;另一方面有助于类似问题的解决。人一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不可能所有问题都是独立的从未遇见到的。能总结好以前发生的故事,对再次解决类似矛盾一定是帮助和良药。再一个方面,人在总结具体事后能够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或是优点或是缺点,优点加以保持,缺点加以改进知耻后勇,可以更加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改进自己,可以认为他有透视镜的作用。
我经常想,为什么当时不能把问题认识透彻?除了见识与知识这两个来自外部输入的部分外,我认为与人的性格、经历关系都很大。同一个人在事情发生中和事情发生后,他分析时所受的心理冲击和情绪影响截然不同的。处在事中,心理有恐惧的成分,情绪有冲动的元素,但时候基本都处于平静状态。所以人面对事情时心理强大到平静如水很关键,情绪稳定到安之若素很重要。我做不到,遇事急躁,确实主见,只有情绪不想办法是我悟性不高的最根本原因。
急中生智、临危不乱,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不但需要性格的刚硬,也需要知识与见识的积累,但性格本身是关键。
我要多见识、多经历、多锻炼,向临危不乱、能冷静、有办法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