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
每个人在经历长大、工作、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烦恼,有时候需要判断真伪,更多的时候要作出决策。在各种选择、纠结中,你可能听到同事说应该选A,你准备做决定了,却又听到同学说选B,这时你只会更加迷茫。到底该如何做出决策呢?
有句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其实,你人生遇到的难题,基本都是别人已经遇到过的。通过读书,你就能找到答案,做出自己的选择。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读书的过程就是向牛人学习,走进他们的思想世界,与他们同行。学习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对待事物的看法,以及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思考过程。
一个人增长见识、改变格局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读书是性价比最高、最便捷的方式。也只有读书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与书中的历史人物进行对话、交流。
如何读书?
你是不是读了很多书,却感觉什么也没学到?你感觉自己知道了很多道理,但生活依然没有改变。怎样走出这种困境呢?
首先就是选对书。读书就是在读书中所表达的世界观、方法论,所以选对书很重要。
怎样选书呢?一是选传世经典。易中天曾说,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这些书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值得反复阅读、传诵。“经”就是恒常,经常;“典”就是模范,典范。这样的书肯定值得读。二是选名人传记。这些书会让你看到牛人的观点、思想,他们怎样思考和解决问题,哪些是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三是选牛人读的书。看自己崇拜的牛人,他们在读什么书,他们是怎样选书的。做好这几点就能选好书,让自己不浪费时间,少走弯路。
选错书的后果很严重。比如,我自己对文言文不是很理解,曾经买书时却选了一本全部文言文的书籍,怎么也看不进去,心态急躁,甚至影响到自己读书的主动性。
其次是读书要用对方法。好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学会慢读。读书不能只追求速度和数量,更要关注质量。高鸿鹏老师说,慢读是读书规律决定的,违背规律,欲速则不达。成甲老师的“不读书法”,李靖的“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都包含有慢读的意思。慢读、细品,反复琢磨,才有可能读懂作者的本意。二是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从每天阅读十分钟开始,一直坚持,逐渐克服自己心慌意乱、读不进去等不理性的行为,直至养成习惯。三是要正确理解书中的含义,切忌生搬硬套。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对不确定、不熟悉、不理解的名词术语,要进行查阅,弄清楚词语本来的含义。另一方面,在阅读中,要把自己放在作者的时代、位置,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最大限度理解作者的本意。正确理解后,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运用,不可生搬硬套,拿来就用。
最后,要避免一个误区。“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通常追求的是阅读获得启发的快感。我们希望阅读的脑高潮,一个接一个。可是这样读书有一个问题:读得很爽,读完啥都没记住,反而充满了失落感。”(摘自《好好思考》)以前的我也是这样,只图读书时得到的脑高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就是读书的常见误区,以为读了就是自己的知识,知道了就是做到了。有句话说,只有自己运用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想要通过读书提升自己、改变自己,最终要的是“用”,用起来的知识才能改变自己。
读书会带来什么?
长期坚持,用正确的方法,读对的书,你的认知会不断提升,改变会越来越大。会有哪些改变呢?
一是增加你的谈资。避免在周围人热烈谈论的时候,自己却插不上话的情形。这里分享我自己的例子,在一次单位集体活动的途中,一位领导在说工作时提到某段历史。以前我是绝对插不上话的,因为我不了解历史。而当时领导提到的这段历史,恰好我在读《简读中国史》时有所了解,然后就此有了插话的机会。
二是增长自己的见识。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不仅是当下,更可以看见过去的历史,看到以后的未来。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对很多东西时不了解的,世界并不是你想的样子,看待同样的事物原来有这么多的角度。
三是提升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读书,提高了自己的判断力、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让自己不盲从,更理性解决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