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B站上关于拍摄花卉的视频。
对于北京工业大学杨老师的现场教学方法颇为赞许。
可是对拍摄花卉的那些技巧颇不赞同。
1.背景。我现在拍花也带着黑色的卡纸,A4。
他们这个背景纸可真大,可是和玉兰花挨得太近了,会有反光。
我拿着黑色卡纸拍的时候,都要特意把纸面朝自己倾斜,就是为了避开反光。
2.喷水。老师说,没有水珠的花朵干巴巴的,没看头。
他拿着喷壶,冲着玉兰花上上下下的喷了些水,还往枝干上也喷了些,说现在枝干颜色变深了,而且还有水滴要滴不滴,这个状态就可以拍照了。
他说,如果没带喷壶,就喝一口矿泉水,往花上喷吐出去。
顿时想到大观楼那个男的,一大口水冲着菊花喷过去……
那个男的用三脚架拍摄,相机自然是高档的,叼着烟,喷着水……衣服有些灰迹,不知道是不是躺地上仰拍菊花弄脏的?
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种理论?
强行给花洗澡……
花儿自有其四时不同,昼夜迥异的风采,或者花儿就是花儿本身,只是人为赋予了其太多的意义。
为什么没有水滴的花朵就呆板,就不生动,就没有眼缘?
为什么人类要强行找意义?找价值?
10月4日,我在大观楼。
之前天阴,我在散射光下拍菊花。
中午12点10分左右,开始下雨。
十分钟后,雨小了,我撑开伞,就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开始拍摄雨后的菊花。
我承认,有水珠映衬下,花儿显得灵动了许多。
是的,有了水滴,更吸睛了。
可是,前提是大自然的降雨润泽了花儿。
而不是人为的,刻意的,造作的,给花儿喷水,甚至吐上一口混合着自己口腔粘液的水。
我现在想起来我拍的菊花,有的可能是被这个男的喷过口水+矿泉水的混合物,心里直犯恶心。
我在厦门大学观光的时候,雨一直下,下的很大。
树下满地的木棉花,浸透了雨水,肉质的花瓣给人一种无论如何也吸不下一滴水的饱胀感,雄蕊和花柱也粗了一轮。
那是浑然天成的。
真正被天降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润过的花儿、湿过的花儿、沁过的花儿、淋过的花儿、浇过的花儿……那是完全不同的形态和饱满度。
要不雨后出去拍照,要不静等雨来。
人为作假,仅仅追求浮于表面的水滴,我非常不欣赏。
3.烟雾。这倒是令我大开眼界,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仙气飘飘欲仙欲死欲仙欲死欲仙欲死……
得,都太刻意做作了。
我唯一认同的就是背景干净,突出主体。
如果没有背景纸,用纯色的草坪,或者仰拍取蓝天白云做背景也是很棒的。
拍照有共通的地方,也要有拍摄者自己的想法。若是人云亦云,或者都玩一个套路,那就真没有意思了。所有的艺术流派,那都是旗帜鲜明的各有特色。我坚决不做吐水的五娃(青娃)!
题外话。
北宋皇帝宋徽宗梦中见到天青色。
让汝窑从此名满天下!
传说古代制作瓷器的匠人都选择在阴雨天烧制天青釉,因此每到下雨或梅雨时节,各大窑口都开始烧制瓷器,等到雨过天晴,即可开窑取器,得出天青色。有人解释这与湿度有关,当雨大了,太过潮湿,色彩不够透亮;雨小了,湿度不够,显得过于清淡无光。然而大自然的雨往往是不可控的,古代的能工巧匠只能日复一日烧制瓷器,耐心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在开窑的那一刻遇上雨过天晴后天空那抹天青色。
好照片,就像汝窑瓷,需要一个字“等”,等光线,等时机,等灵感,等一切的天时地利。
急于求成,虚誉欺人(水珠造假),没劲极了。
再说几句。
我亲眼看到那个男的吐水。
简直了。
噗,一大声。
菊花都被震的摇了几摇。
这样的水滴——
自然吗?
那个男的还叼着烟,
烟臭,口水,矿泉水……
菊花都被喷臭了。
本来天雨是无根之水,
洁净,招财,蕴含天地灵气,往复循环。
被天雨浸润的花朵,
才值得一拍。
现在呢?
而且还被大学老师当做多不得了的技巧传授下去,
更无语了。
拍照的为了所谓的照片出彩,
迎合评委的口味。
等风起,等雨来,不行吗?
雨滴落下,均匀沾染花、枝、叶,
不是喷壶挑选角度喷 2下,和从自己站位角度斜着喷口水,
所能替代的。
天雨从上方淋落,如幕如帘,
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花朵被浸润程度可深可浅,
你用喷壶,或者吐水,
能一样吗?
能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