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两周,我和家人因疫情被强行捆绑在一起。在婆家,公公去世已近三年,家里除了婆婆,除了老公和孩子,还有一个大哥。
过年的时候,大哥和嫂子也会带着孩子回家待上一阵子。严格说起来,我和嫂子还不算是家人,哪怕是因为过年有一段时间我们要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法律上讲,我和她的户口都在原来的户籍地,并没有迁入婆家。而在内心里,不管是我,还是她,我们或许从未承认过是一家人。但这次疫情让我们在这个屋檐下相处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段时间。
往年哥嫂都不会在老家待上太久。嫂子是本省人,但不是本地人,哥嫂常年不在这边住,自然嫂子在这边也鲜有朋友。因此嫂子在老家也不爱出门。
因为疫情,这边高速路封堵,哥嫂初七八回嫂子娘家的计划便落了空。于是乎,我们这对妯娌在家里相处的时间比往年多了很多。
尤其当我们的家人总是爱出门的时候(疫情间只限于到最近距离的亲属家),我们之间有些时候可能会略显尴尬,我庆幸网络时代的发达,让我们可以避免不说话时的尴尬。
我会觉得有时候不需要交流,不必强行交流,大家各过各自的日子,孩子在一起能玩就一起玩,大人倒是没有必要非要凑一起。
原我们本一年也见不上几面,平时也没有什么来往,一句话:撇开这个家庭我们之间没什么女人的私交。
过年往往聚到一起,我们也只是给孩子互相赠送礼物。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但事实上,进了一家门也未必是一家人。妯娌之间聊不到一起但又不得不相处也总是令人有些唏嘘。
我不喜欢管除了自家以外的事情。孩子向来只管教自己家的。别人家的事能不插嘴是最好不过。我这么做的用意是希望能保持距离,因为距离产生美。
但即便是这样,近来还是会有一些不愉快的小事情。
比如今早,我跟婆婆聊天中,正讲自己家老公。但有人非要跟我抬杠。现在想来可能人家不是为了抬杠,只是为了参与进来。但当时我的确是感到说话被打断了,也的确感到有些不快。
早饭的点,适逢一个邻居来窜门,正吃饭的我想起他家孩子学习不错,去年刚上了我们这边市里最好的高中,于是我便借着机会聊天,打算请教这位邻居。
也因为婆婆和老公总提起他家孩子,总要说也只是外公外婆在家里带,婆婆总把孩子学习好归功于孩子聪明。我当面请教这位父亲,也可以破解大家心中的疑团。
这位父亲一听说我们夸赞他家孩子,便饶有兴致地说起自己的育儿经。
从他的口中,我得知的并不是孩子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相反这位父亲对孩子也是用心良苦。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扮演着相当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
在这个家庭里父亲长年在外做建材生意,而母亲爱好麻将,可说是长年周旋于麻将桌前。孩子从小就在乡里上学,表面看来照料和监督孩子的责任落在了外公外婆的身上。
但事实上,对于孩子的教育起作用的还是父亲。
这位父亲说培养孩子要首先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身。
紧接着,这位父亲说出了他的秘诀。
只有两句话:你有问题在学校把问题弄懂,回家你不要问这个问那个。回家最起码的先把作业完成。
话虽简洁,但意味很深。两句话道出了育儿的精髓。
我们来仔细品味第一句话,可以总结为把问题消灭在学校。这位父亲的睿智之处就在于,他知道家里没有人可以辅导孩子,但学校的老师完全可以解答孩子的问题。
同时也说明父亲对学校老师的教学能力深信不疑。古人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之则信之。
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引导孩子求助于有能力帮助他的人。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父亲认为有能力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人是老师,不是家长。他让自己的孩子认清楚这个实际情况。
这个家庭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因为父亲总是外出,母亲沉溺于麻将,家里的老人对学习上的事情更是一窍不通。所以唯一能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人就是老师。父亲就是要孩子学会向老师求教。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孩子首先比较好学。孩子一定是先有了很多问题,向家长问过之后,父亲才做出了这样的解答。
再来看看第二句话:回家以后先把作业完成。
这句话让孩子知道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回到家以后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这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既告诉他要重视学习,也告诉他怎么学,相当睿智了。
那孩子为什么愿意听进去呢?他说他会告诉孩子,不好好学习,那就要像父亲一样要干活,体验艰难的生活,比别人多吃苦头。这点是多数人会做到的。多数的家庭也会重视教育。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这位父亲最难得的地方就是告诉孩子怎么学了。
家里没有条件没人教你,要你自己创造条件,利用好学校的时间,利用好教师这一资源。既让孩子珍惜学校的光阴,让孩子主动学习,也让孩子加强和老师的交流互动。
这样的孩子能争取到一切有利的资源。正所谓教学相长,孩子爱问,老师就会更爱教习。
婆婆听完了当事人的讲述,不知道是真的不为所动,还是坚持着虚伪夸赞别人孩子聪明。然后我说孩子的好学也得益于父亲教导有方。
一般人的智商差别并不大,人与人之间拉开距离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勤奋好学,是上进心,是信念使然。
我说起老公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老公小学时候有一次老师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非但没能作答,还跟老师顶嘴说了一句让人惊愕的话。他说“不读书也有出息”。
就因为这句话,老师说“行,既然你这么认为,以后我就不用管你了。”
三字经有云:子不学,父之过。孩子不愿意学习,那一定是父母的过错。
孩子可以不懂是非,但父母不能是非不分。孩子的成长都要受环境的影响。孩子的想法可以反映父母的教育观。孩子是否好学也反映父母是否重视教育。
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家庭培养出来好学的孩子。
可正当我提到我老公小时候那句话,正跟婆婆说读书还是有用时。偏偏有一个人插上一句“那要看读的是什么书了”。
我说他说的那个读书是指上学。
我无意于与她争执,但绝不是肯定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如此打断别人的话也不算礼貌吧。
我跟婆婆说这个是要说服她,好学的孩子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这个半路的插话让人很不快。我们只是在说我家孩子的培养。婆婆向来只管我儿子,不从管对她家闺女的教育指手画脚。
作为妈妈,我始终牢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如果孩子的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上面没有作为,那么我必须做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当仁不让。
如果让孩子奶奶抢着做了主,那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单独来看她的插话似乎无伤大雅,但联系到我的用意呢?她的插话不仅会打断了我,也让我的用意我说这话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你没弄明白人们在谈论什么之前请先不要插嘴,这不仅仅关乎礼貌。
这几天的许多事堆起来让人心生不快。更让人觉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是分寸感和界限感。
最能体现一个人素养的是对于分寸感和界限感的拿捏。
任何人之间走得太近都会是一场灾难。
我们的处事原则是:经营一段长期的关系往往更需要保持好距离感和分寸感。
平常的关系可以不用太热乎,但一定不能走太近。父母子女甚至夫妻之间尚且要留一些禁区,更何况没有直接亲缘关系但被夫家的血缘捆绑在一起的妯娌间。
再说女人心比针尖,如果不是自己选择做了闺蜜,最好不要因为别的刻意走近。
如果人们没有界限感,说话把握不了分寸,往往会表现得好为人师,那只会让他和别人之间渐行渐远。
成年人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就是分寸感和界限感。孩子你可以以爱之名捆绑他束缚他。
“我说这话是为你好,我是出于好意,不拿你当外人”这样的话给孩子说说也就罢了。如果跟一个成年人说这话,未免显得你好为人师、高高在上了。
俗话说,人各有志。人生而不同,人与人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都各有不同,我们哪有资格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谁又有资格用上帝的视角来审视人类?
中国人骨子里讲传统,家庭关系遵从长幼有序,甚至有说长嫂为母。但在这个年代,我们年纪相仿,年纪上我还要长她一岁,自然是要平等相待。
面上我们多少会遵从长幼有序,但也仅仅止于面上,更多时候这是礼貌不是教条。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生意场上迎来往送,对于客户我们往往曲意逢迎,但面对亲缘关系,对于亲戚朋友我们没有必要迎合,但更不能强迫人家同意你的观点,在精神上做你的附庸。
人们因为际遇的不同,生活轨迹发生一些变化,最终有些人不得从一个群体走向另一个群体。
有人因为经济条件比起某些人好转了些,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有权力对比之差一截的人评头品足,对他们的生活指手画脚,以彰显自己见多识广,有过人之处,且深谋远虑。
当你在亲人面前高谈阔论时,切记从你嘴里争相蹦出的见解你以为是高见,但别人看来有可能只是随波逐流,是拾人牙慧,反而表现你毫无主见、人云亦云。
真正的智者从不随波逐流,也不会人云亦云;
真正的智者拥有自己的行事准则和自我判断力;
真正的智者看问题不会浮于表面,他们好求甚解,透过表象看内核;
真正的智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前文中那位两句话道出育儿精髓的父亲。
经济地位的好转往往更能检验一个人品格的高下。
真正有素养的人从不炫耀和推崇自我。真正的贵族从不声张自己的出身。真正的英雄不愿提及自己的名号。
但愿我们都能保持良好的素养,适当的时侯学会闭嘴,不因一时的口舌之快与人心生芥蒂。
谨以此文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