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些日子,母亲就七十六周岁了。
她老了,也瘦了,本来就矮小的身体好像又缩了一点儿,还微微的有些驼背,不像曾经那样昂首挺胸走路带风。大嗓门儿如今也降低了分贝,面对孙辈时,有时还带了几丝小心翼翼,可还是经常惹得孩子们不耐烦。
父亲在时,她从早到晚忙碌着,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儿。父亲病在肺部,总是在凌晨三四点咳嗽,一直咳,咳得睡不成觉。于是母亲也养成了半夜不睡觉的习惯。可是,白天里她仍然能够买菜做饭、送孙子孙女上学、料理所有家务,忙得像只陀螺,却依然风风火火不见倦容。
但是,父亲去世后,母亲忽然衰老了很多,做事情时常常丢三落四:忘记要上街买什么了,钥匙找不着了,接电话时要么废话一堆要么忽然就给挂了……还是会在半夜三四点时醒来,可是没有父亲陪着说话,她只能独自看电视,或者悄悄地掉眼泪。就在那段日子里,她的头发斑白了很多很多,笑容少了,脸颊瘦了,走路都软绵绵的,整个人明显没有了精神。这样的状态,我们从哪里能找到合适的言语安慰她呢?
母亲不愿到儿女的家里去,虽然我们兄妹几人一次次地劝说她,甚至说:工作忙,来不及做家务,你来给我们做饭吧!她也不愿意,只想留在她和父亲一起生活多年的家里,因为家里处处有父亲的印记:门前是父亲栽下的枇杷树,廊下有父亲移植的一叶兰,阳光下的躺椅,墙上的挂历……那么多物什都是父亲使用过的,都还能触摸到父亲的温度。尤其是桌上父亲的遗像,淡淡地笑着,看着母亲,也看着我们。我们明白:家里才是她最熟悉也最安心的地方。
我们的担忧她明白,两年来,母亲一直努力地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两年过去了,母亲终于不再沉湎于忧伤中,她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偶尔去打几把麻将,到老姐妹家一起去菜园劳动,我们谁家需要的时候就去做“免费保姆”,玩起了微信,借手机开拓了视野……春天里,她还自己报了几次旅游,跟团出去玩儿,山东、安徽,一玩就是四五天。照片上,母亲戴着墨镜和帽子,穿着艳色的花裙,站在海滩上、巨轮边,或者山峰上、古树下,笑得很是开心,乍看真瞧不出是七十多岁的老人。
母亲依然心疼她的每一个孩子。我上班的时候,如果事务多了时间紧了,只需一个电话,她就可以很早起身,伴着晨曦赶到我家来。于是,早饭、午饭全是她张罗,我只管安心忙我自己的事儿。晚上我一般比较清闲,可以陪她散步、闲聊、或者逛街,可是她总不愿意继续留下,常常在我回家之前便收拾好一切,再回她自己那里。理由么也总是很充分的:小狗要喂小鸡小鸭要喂;屋后的小菜地要翻土要栽种了;左邻右舍很少有人在家,不回家不安全;在你家不习惯,不如回去……
时间是最好的安慰剂,母亲也是自己的治疗师,她的心情越来越好,又可以经常听到她的笑了!开车带她外出的时候,还总是叹息:可惜年龄大了,没机会学开车了,要是年轻二十岁,一定能学会的!
母亲,请你不要再老了,就这么开心地生活吧!不论再过多少年,我还要听到你的笑声,看到你瘦削的身影,要你牵着我的手,慢慢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