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有很多名字。
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其大者、其小者、其雌蜻、大而黑者、黑而赤者,等等,都有不同的名称。
这是扬雄的《方言》释蝉,根据地域差别,品种颜色等而衍生诸多别名。
而早在《诗经》中先贤也对蝉有了不少雅称。
譬如螓(qín《卫风·硕人》)、蜩(tiáo《豳风·七月》)、螗(táng《大雅·荡》);在《尔雅》中,则又多了十一种叫法,分别是螂蜩、螗蜩、蜻蜻、茅蜩、蝒(miàn)、马蜩、蜺(ní)、寒蜩等。
其它尚有胡蝉、蝘(yǎn)、蚱蝉、蛉蛄、蟪蛄等多种别称。
若再加上我们各地的方言,那就更多了。看:爬叉、知了猴、山叫驴、红娘子、嗲喽、蛣蟟龟等等不一。
蝉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别名呢?
南朝宋郑樵《尔雅注》在释蝉时说:“蜩,即蝉之异名,词辨蝉之类也。”后对蝉的异名作出了详细解释。
李时珍在著作《本草纲目》中,对前人的诸多说法异名进行了辩证总结,摘录如下:
“蝉,诸蜩总名也,皆自蛴螬腹蜟,变而为蝉;亦有转丸化成者,皆三十日而死。俱方首广额,两翼留足,以胁而鸣,吸风饮露,溺而不粪。古人食之,夜以火取,谓之耀蝉。《尔雅》、《淮南子》、扬雄《方言》、陆机《草木疏》、陈藏器《本草》,诸书所载,往往混乱不一,今考定于左,庶不误用也。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蚱蝉也,又名蝒、曰马蜩,《豳诗》‘五月鸣蜩’者是也;头上有花冠曰螗蜩,曰蝘,曰胡蝉,《荡》诗‘如蜩如螗’者是也;具五色者曰螂蜩,见《夏小正》:并可入药用。小而有文(纹)者曰螓,曰麦札(上札下虫,zhá,汉字简化后许多古字打不出,此引语下仍有);小而色青绿者曰茅蜩,曰茅□(上截下虫);秋月鸣而色青紫者曰蟪蛄,曰□(左虫右召)□(左虫右撩去提手)曰蜓□(左虫右木);曰□(左虫右奚)□(左虫右鹿),曰□(左虫右多,音shé舌)□(左虫右决去两点水,音jué决);小而色青赤色者曰寒蝉,曰寒蜩,曰寒螀(音jiāng),曰蜺;未得秋风则□(上病框下音,喑的异体字,音yīn阴)不能鸣,谓之哑蝉,亦曰□(上病框下音,“喑”的异体字,音yīn阴)蝉;二三月鸣而小于寒螀(音jiāng江)者曰□(左虫右宁)母:并不入药。”
清人陈淏子也在《花镜•养昆虫法》“鸣蝉”条上云:
鸣蝉一名寒螀,夏曰蟪蛄,秋曰蜩,又楚谓之蜩,宋卫谓之螗,陈郑谓之蜋蜩,又名腹蜟。雌者谓之疋,不善鸣。乃朽木及蛴螬腹蜟所化,多折裂母背而生。无口而以胁,鸣声甚清,亮而闻远,鸣则天寒。头方有緌,两翼六足,能含气不食,应候守常,多息于高柳、桑枝之上,死惟存一壳,又名蝉蜕。
可见,古时学者们已有系统的类别科目分类,“蝉,诸蜩总名也”,接近现代昆虫分类学,已知其为一科。
当然,我们若以此标准来衡量,古法的分类仍有其不足之处。因蝉种类确繁,根据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蝉有300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仅我国就有120种以上。
而我们自小学就学习的自然中有提及,蝉是指称半翅目蝉科动物。英文名为Cicada、Cicala 或 Cicale,蝉的英文“Cicada”来自拉丁文,意指“栖息于树上,像蟋蟀一样会鸣叫的”。
而在我们的中文里,“蝉”一字带有“极大声响”的意涵。
常见的蝉科动物便是蝉,即俗语知了。 所以我们说的“蝉”,广义可为一个科目,也不怪有那么多名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