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台简介
“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台简介
“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平台是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发起和运行的以国学内容分享交流为主题的公益微信群。在这个平台上,目前有几个大一点国学有基础的孩子,每个人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每周或者每两周录制一个分享的音频文件,在固定时间发布,他们的身份就是这个群的主播。希望孩子对国学产生兴趣的家庭以亲子的形式加入作为听众并每周反馈一次。听众在坚持反馈一段时间后可以申请成为候选主播,候选主播实习通过可以成为主播。这一互动交流的简单规则,使得主播和听众之间能产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效果。希望通过这个分享群给有基础的孩子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让他们以讲促学。对于希望孩子对国学产生兴趣的家庭来说,也可以找到一个让孩子跟同龄人交流的空间。当然,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分享交流让国学中的精华浸润更多的家庭。主播们分别负责不同的主题频道。目前平台已经有蒙学、古典诗词、历史、古典小说四个频道。平台自2018年3月25日开始运营,目前有近三十个家庭参与其中。作为一个开放的公益平台,每半年有一次开放加入的机会。但正式加入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并通过结业测试。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诗书优游”诗词频道的主播百合,一直在国际学校上学,目前是六年级。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之一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和行动回馈和影响自己的学校、社区或社会,而且我非常喜欢古诗词,希望能把古诗词的美传达给更多的人,所以我加入了“诗书优游”这个公益的服务平台来做诗词频道的主播。我希望通过给大家分享古诗词锻炼自己,同时也帮助大家和古诗词成为朋友。在古诗词频道中,我将结合四季变化、节日时令、儿童趣味来选择贴近少年儿童生活的诗词,并且每一首诗我都会分享朗读、标平仄、诵、吟等各种可以和诗词玩的游戏,这些游戏的具体介绍和玩法有专门的文档和音频供大家学习参考。我希望听众们在听了我的分享之后能把诗词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发现诗词的美。为了让听众们在体会诗词语言、内容、意境的美之外也能够直观地体会各种诗词体裁的不同特点,我会按照七绝、五绝、五律、七律、古诗、词的小令这样的体裁顺序进行分享,每种体裁分享一定数量的诗词后再转入下一种体裁诗词的分享。我的古诗词频道会每隔周周二发布新的分享内容,欢迎大家收听,同时非常希望能听到或看到听众们的反馈。让我们一起和诗词同行吧!期待大家都能和诗词交上朋友哦!
本期分享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到了,所以这次给大家分享一首吟咏端午佳节的诗,北宋诗人张耒的《和端午》。
往期分享内容回顾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朗诵、诵和吟的音频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赏析文本
粽子飘香,龙舟正舞,听得耳边鼓,欢声阵阵,一杯雄黄酒,满载祝福。这次的分享,我们再次迎来了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民俗佳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风俗特别多,比如儿歌中唱到的:“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五月五,是端阳;粽叶香,裹五粮;剥个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以及“雄黄酒,洒庭户,小孩头上画老虎”。另外还有戴香包,挂艾蒿、拴五色丝线、佩五色长命缕、沐兰汤、喝雄黄酒、制五毒符、吃五毒菜、采药、斗草等等。不光风俗多,端午节的名字也特别多,有二十多个,如端阳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等等,有的地方干脆直接叫屈原日、诗人节。为什么叫这些名字也各有解释,常见的说法比如“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也就是“初五”。再比如按照干支纪年法,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五月节”、“重五节。另外,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常见的“历史人物纪念说”就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好几种,甚至还有纪念介子推说。这其中流传最广的当然是纪念屈原说,这方面的内容也正是我将要在这次分享的诗中讲到的。学术界则大多持别的说法,比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的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闻一多先生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祀,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张心勤的《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则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恶是罪恶的恶。至迟从战国开始到汉代,人们都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日,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战国时著名的孟尝君田文就是因为在五月初五出生,差一点就被扔掉。这一习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都多有记载。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所以要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还有一种说法跟据《礼记》记载,认为端午节源于蓄兰沐浴。《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古人盛行五月采摘兰草,以兰草汤沐浴、除毒。屈原在《九歌·云中君》中也写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有“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这一风俗流传至唐宋时代,成为端午节。所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有相应的文化内涵,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是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那就得先说说夏至这个节气了,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土圭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通过观察直立的地上的杆子之影子的移动规律、影的长短,来确定时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比如北京的白昼达到15小时,故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这一天,太阳的位置刚好达到天空的正中央。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这是正是各种生物最旺盛的时候,《周礼·春官》中说:“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xiāo]。”就是指各种有毒的的动物经常出没。所以夏至就会有一些有关辟邪驱毒的活动,比如戴五彩线、挂艾蒿、制五毒符等。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所以麦粽就成为了夏至很重要的食物。《吴江县志》这本书中写到“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不过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风俗现在却成了端午节的风俗。这也是学者们认为端午源于夏至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一位提出端午起源于夏至的学者为黄石先生,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这篇文章中找出了更多可以证明端午源于夏至的证据。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两个主要理由可以证明端午源于夏至:第一条是关于端午节的定义的。在唐代韩鄂所著的《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端午节正是在太阳在天空正中央位置的时候,夏季之中。因为只有在夏至太阳才可能完全合于正阳的位置,所以说端午节起源于夏至。这也充分的解释了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天中节”的别名。第二个理由是关于端午节的风俗。在我国现存的比较早也比较权威的岁时专著《荆楚岁时记》中,五月五日的节日风俗并没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却明明白白定在夏至节中:“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端午节另一个重要的习俗赛龙舟在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竞渡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就像整个端午节不是为了纪念屈原一样。但是,从文献中也可以看出来,到了唐宋的时候纪念屈原的风俗已经很盛行了。那么,为什么渐渐地人们都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呢?因为屈原投江殉国,九死不悔,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而且屈原是一个很伟大的诗人,老百姓都对他很崇敬。屈原又是一个士大夫,能够引起读书人的共鸣。因为这些原因,屈原跟端午节的关系就越发的密切。历代诗人在写有关端午的诗的时候都是把屈原作为最主要的描写对象,并且以此抒发自己深深的感慨,就像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张耒的《和端午》。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和端午》。“和” 意思特别多,是一个多音字,发音包括hé、hè、huó、huò、hú和huo,不同的发音与不同的意思。这里读和[hè],读和[hè]的本义是应和、跟着唱、附和、响应。例如在西汉·刘向的《战国策·燕策》中:“荆轲和而歌” 、《诗经·郑风·萚兮》中:“倡予和汝”都是在表现互相唱和。还有我们现在常见的一些词,比如曲高和寡、一唱百和等都在表达这个意思。唱和不仅限于声音,也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比如说这首诗的题目中的“和”的意思就是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这一类诗就被称为唱和诗。唱和诗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酬和、和答、分韵、次韵等。就总的情形看,大致分为限韵和不限韵两类。诗人们在一起互相酬答,写过很多非常有名的唱和诗,比如杜甫、岑参、王维等人写过的《和贾舍人早朝》、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等等。张耒的这首《和端午》就说明他是在端午节的时候和友人唱和写下的诗篇。
说完题目我们来看这首诗的作者。这首诗的作者名叫张耒。张耒是北宋诗人,字文潜,号柯山,在文学方面颇有成就。他最有名的一点就是与秦观、黄庭坚和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也就是说他是苏轼的得意门生之一。关于张耒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据《老学庵笔记》所说,张耒生下来时他的手心上就有一个“耒”字,因此才取名为张耒。这样的传说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常见,比如《左传》开篇就写道:宋武公的公主仲子生下来手掌心就有一个鲁字,就寓意着她将成为鲁国君主的夫人。后来她果然嫁给了鲁惠公为夫人。张耒一生仕途坎坷,早年生活穷困,颠沛流离,后又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卑官。这种经历深度影响了他创作的风格,在他的诗中常常体现出对劳苦百姓的关心和怜悯。
说完题目和作者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本身吧。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竞渡深悲千载冤”。“竞渡”指的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端午节的风俗赛龙舟。“千载”指的就是千年。《尔雅》中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朝代,“年”有不同的称呼方法。这句诗就是说:赛龙舟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之冤。那为什么会说“千载冤”呢?就像我上面分析的,大家都认为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非常忠于自己的祖国,他一心想实行改革,使楚国变得更强大。可却遭奸人诽谤,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消息传来,屈原伤心欲绝,于五月初五写下绝命诗《怀沙》之后,抱石投入了汨罗江。楚国的百姓听说后哀痛异常,纷纷赶到汨罗江边,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并借划船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从此以后楚国人民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划龙舟纪念屈原。历代诗人也都像楚国人民一样,每到端午节就会对屈原的死发出深深的感慨。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句:忠魂一去讵能还。“忠”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云:“忠,敬也,从心中声”。它的本意就是行事有敬、尽心竭力。这也是“忠”这个字在《论语》中的意思。但是作为儒家学说重要概念的“忠”字,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忠于国家,对君主忠诚的意思。而屈原就被大家看成是这样“忠诚”的象征。“魂”也是一个形声字,从鬼,云声。“云”本义为“在天空中回旋团聚的气体”,“鬼”指人。“云”和“鬼”联合起来表示“人死后其体魄中的阳气回旋升天”。 “讵“就是岂,表示反问。“讵能还”就是岂能再回来呀?这句就是说:“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来啊?”诗人在此处用“忠魂”这个词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对屈原命运的感慨。不过,尽管屈原已经死了,但他的魂魄和他遗留下来的这种精神却会永远被人们记住。就像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这首诗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句:国亡身殒今何有。“殒”为形声字,从歺(è),员[yún]声。歺指的是剔肉残余的骨头,与“死亡”有关。所以“殒”指的是死亡,丧身。这个字只有在表达伟大的人过世时才会用到。这句就是说:“国破身亡如今还能有什么呢?”
最后我们来看第四句:只留离骚在世间。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屈原身死国亡,只是留下《离骚》这样的诗篇让后人传诵的无限惋惜。但是对我们后人来说,《离骚》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呀!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全长2400多字的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希望能够帮助祖国强大起来的愿望,以及虽然碰到小人当政但却绝不向他们妥协的坚强意志。同时深刻地揭露了楚国糜烂腐败的政治气氛,表达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离骚》大量运用神话传说,把日月风云都调集到诗篇中来,使辞采非常绚灿。而且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抒写得淋漓尽致。《离骚》一方面以它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涓涓之诚深深地扣动着一代代读者的心弦,另一方面《离骚》体现出非常典型的屈原式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的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诗经》为代表的“风”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骚”,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石和古典诗歌的两个最高标准。而且“风骚”成为诗、诗人、文学,甚至文人墨客的代称。我们在古典诗文中常常看到的“迁客骚人”、“文人骚客”都是从屈原的《离骚》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离骚》中的名句也一直在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地求索!
四句都讲完了,我们来把这四句放在一起看看吧。在端午佳节里,人们进行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之冤,可是屈原的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来啊?对自己祖国饱含深情的屈原最终却国破身亡,如今还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离骚》在人世间了!
张耒的这首《和端午》全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不要忘记和这首诗玩诗词游戏哦!
可选的反馈题目
《和端午》参考反馈题目:
1、端午节的起源有这么多种说法,你能否结合附录中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最喜欢哪种说法?觉得哪种说法最有道理?
2.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很多的风俗,你能否对端午节的其他风俗进行探讨?
3. 屈原有许多著名的诗篇,你能否为大家在介绍一首除《离骚》外的作品?
4. 这首诗是一首唱和诗,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的唱和诗,你能否与大家分享一首你喜欢的唱和诗?
5、你能否找到一些带有“风骚”、“迁客骚人”……这些词的诗文与大家分享一下?
参考资料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附上端午风俗集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