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渡深悲千载冤
——咏端午节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端午竞渡的习俗,是荆楚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方式之一。《荆楚岁时记》端午条载:“是日竞渡。”其下注谓:“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舟舸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隋书·地理志下》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在荆楚地区,水神人格化为屈原,因而祭祀水神的仪式发展成了纪念屈原的活动。到了隋唐一统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就不仅限于荆楚地区,而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古诗词中多有描绘。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反映了端午佳节最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竞渡,历来为人们传诵:
五月五日天晴明,
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
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
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
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
后船失势空挥挠。
疮眉血首争不定,
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
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
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
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
会到摧车折楫时。
张建封,唐代中期著名大将,少喜文章,慷慨尚武,能文能武,常以武功自许。著有文二百三十篇,《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诗的开头写竞渡的时间、环境,特别写使君准时出发,红旗引路,表明无论官员百姓,都十分重视。为把竞渡的热闹场面加以衬托,诗人接着写道:“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连妇女也梳妆打扮出来观看,一饱眼福,可以想见江边是何等热闹。继而, 诗人笔锋一转,由明快而变热烈:“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龙船跃波,棹桨飞划,鼓声震天,那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顿时跃然纸上。“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离标旗渐进,鼓声更急,岸上观看的人也呼声震天,竞渡气氛达到高潮。“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夺标者兴高采烈,失势者在空中挥着船桨,表示不服输。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从参赛者和观赛者两个角度写竞渡双方的情绪。参赛者情绪激动,与对方争执不下;岸上的观赛者也不服输,内心似火烧。“两岸十舟五来往”,双方十艘船又比赛了五次,使竞渡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赛完以后各自分开,输方不服,双方又脱了上衣,露出刺花的身体,表示以后再决雌雄。
最后四句是诗人观看竞渡后的感慨,由竞渡者的互不相让,联想到执政者的朋党之争。诗人感叹道:如果不知进退,只会闹得两败俱伤,于己于国都不利。
再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竞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
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
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
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
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
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
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
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旂夹岸照蛟室,
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东注。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等结交于王叔文,参于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任连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其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这首诗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唐代诗人卢肇的《竞渡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猛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卢肇,晚唐诗人。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先后在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做过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又因他作为唐相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入仕后并未介入当时的“牛李党争”,故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卢肇政事之余,勤于笔耕,一生著述很多,有《文标集》、《届堂龟鉴》、《卢子史录》、《逸史》、《愈风集》、《大统赋注》等一百几十卷。
此诗首联写自己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赛龙舟的场景,及在驿馆楼前观看比赛开始时的精彩场面。颔联描写比赛时的激烈场面:鼙鼓敲击似雷声,兽头龙舟劈波斩浪,激起雪白的水花。颈联写岸上万人齐声呼喊助威,各条龙舟争先恐后飞跃前进,激起的浪花吓退了飞鸟。尾联写诗人的感叹:刚才人们说某条船像蛟龙一样威猛无比,我还不相信,最后果然是那条船夺得了锦标归来。
此诗描写竞渡场面具体生动,现场气氛热烈,诗人感受真切,形象地再现了唐代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动人场景。
诗人描写龙舟竞渡的诗词中,常含有吊念屈原的悲痛之情。
先看北宋诗人余靖的《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
龙舟争快楚江滨,
吊屈谁知特怆神。
家酿寄君须酩酊,
古今嫌见独醒人。
余靖,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历官集贤校理、右正言,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桂州知府、集贤院学士、广西体量安抚使、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
此诗的意思是:楚江上的龙舟竞渡争先恐后,以此悼念屈原时人们心中特别悲怆。我把家酿的美酒寄给您,您要喝得酩酊大醉,因为从古至今人们不愿见到独自清醒的人。
诗句中,隐隐透露出一种于竞渡中悼念屈原所产生的悲怆之情,以及愤世嫉俗的慨叹。究其始因,在于表达了一种划船施救打捞屈原的迫切心情,以及屈原沉江所蕴含的悲剧,在后来各朝代时有发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北宋诗人张耒的《和端午》,有种慷慨悲壮之情: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平生仕途坎坷,屡遭不幸,可他从未忘怀操写诗文。其著作被后人多次雕版印行,名为《柯山集》、《张右史文集》、《宛丘集》等,今有《张耒集》,收诗约二千三百首,散文、史论、议论近三百篇,其诗早年体制丰腴,音节浏亮,东坡称之“汪洋冲淡,有一唱三叹之音”,晚岁落其华,趋平易,酷肖白乐天(居易)、张文昌(籍),一时独步吟坛;其文则雄深雅健。纤秾瑰丽,无所不有,蔚然成家。
此诗的意思是: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这首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而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再看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贺新郎》: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 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 古。
刘克庄,南宋著名诗人、词人、诗论家。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官至权工部尚书,升兼侍读。授龙图阁学士。他有不少诗歌抒发忧时的孤愤,痛心国土沦陷,悼惜大好河山遭受践踏破坏;对于南宋王朝依靠'岁币'换取苟安的妥协投降路线,他极为愤慨,对于文恬武嬉的腐败现象,他也作了深刻的揭露。他的《后村诗话》和一些论诗文字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诗歌见解。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说当时人“言诗者宗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在南宋后期号称一代文宗。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看龙舟竞渡,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来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
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词人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清代词学家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越,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
宋代词人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描绘了竞渡的热烈场面: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黄裳,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举进士第一。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喜道家玄秘之书,自称紫玄翁。著有《演山集》六十卷。词存集中,凡五十三首。
此词上片首句“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以“高举”、“飞出”两个动态的词语,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这一句,写各条龙舟上的人擂鼓欢呼,声抵云霄,如同轰响的“春雷”,震人心魄。这些鼓声使划船人士气高涨,他们将小舟划得飞快,使它“直破烟波”,像离弦的箭一般前进。“远远回”是指龙舟到达远处再折回来。上片两句,犹如一个紧追龙舟的特写镜头,将龙舟从出发到加速,再到折回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其间数艘船争渡的激烈气氛,以及船上人高涨的气势,无不清晰呈现。
下片转而写周围的人群:“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震”字准确重现了万人雷动的场景,可见此时已有龙舟胜利抵达终点,因此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惊退”的主语并非围观者,而是参加比赛的人,他们争相竞渡的豪气,能“惊退”万人,以豪语写豪情,相得益彰。“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衔”字的运用,将龙舟夺胜的姿态写活了。“金碧楼”与前面的“红旗”、“杨柳”、“烟波”一起,在视觉上丰富了整个场面。“第一归”呼应了“竞渡”的主题,对首句的“飞出深深杨柳渚”进行了完美的收结。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竟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一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明代诗人边贡的《午日观竞渡》,表现了龙舟竞渡的盛况: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明代文学家、藏书家。嘉靖初,复起为南京太常少卿,拜户部尚书。少负才名,与李梦阳等人称“弘治十才子”。好交游,悠闲无事则游览山水,后被都御史劾其纵酒废职,被罢官归。平生喜收书,有求古书癖。所蓄书万卷,搜访金石、古文甚多。一日,其藏书楼遇火,仰天大哭,遂起病而卒。自著有《华泉集》14卷。 等人称“弘治十才子”。
此诗首联写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又惊又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这原来是装饰成龙形的船在竞渡。写出了人们对龙舟竞渡的惊奇之感。颔联描写了龙舟的装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船上彩旗猎猎作响在空中翻飞;雷鸣般的锣鼓声震天喧响,激荡着清清的水流。颈联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俗仍然存在。尾联抒发感慨: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人们诵读《离骚》,哪里理解其中蕴含的忧愁?流露出诗人对后人只在形式上纪念屈原,不能理解屈原精神的忧虑。
这首诗沉稳平淡,风格朴质,包含着诗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心情。
明代赛龙舟风俗日盛,崇尚豪华,戏剧家汤显祖对此有所不满,在《午日处州禁竞渡》中写道: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处州:明代为处州府,今浙江丽水市,辖遂昌、缙云、青田、龙泉等9县市。此诗当作于作者官遂昌知县任内。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作者写了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宰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因而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二十年(公元1592年)调任浙江遂昌知县,颇多善政,并有诗作讽刺朝政,关心民间疾苦。
此诗主要是面对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提出质疑。诗的意思是:我刚刚从蓬城踏青回来,只在家中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节了。明明知道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浙江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诗人此诗写禁止竞渡,别具一格。但是,需要强调,汤显祖对屈原不是不尊敬。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起于唐代,至宋代已相当盛行,明清时其风气更加盛行,从竞渡的准备到结束,历时一月,龙舟最长的十一丈,最短的也有七丈五,船上用各色绸绢装饰一新,划船选手从各地渔家挑选。汤显祖认为,这样的场面过于豪华,因此在诗中加以表露。从诗中可以看出,一个清廉的地方父母官,是何等爱护百姓的人力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