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网上冲浪,拿着手机停不下来,连暂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都给不了一点。
关键,也没有很快乐。反而心里空空的。
那天朋友问我,这跟手机刷得多有关吗?
想写点东西,看看脑子里还有些什么,结果恍惚发现,脑子新得一塌糊涂。
这其实不是‘空’,而是淤塞。
就像一间堆满未拆快递盒的房间,每个盒子都装着碎片信息(热搜、短视频、段子):
没有一件真正属于你;所有东西都带着别人的思考,与你无关;看似拥有很多但未拆未使用只是占了你的思维空间。
大脑在信息洪流中启动了保护机制——不沉淀,不消化,直接排灌。于是你获得了‘崭新的荒芜’。
在我看来手机不是元凶,虽然:
它劫持你的无聊权,原本无聊会发呆、思考、产生灵感,现在被短视频填满;
它伪造’行动感‘,让你学得“收藏=学了,点赞=懂了,转发=思考了”,实则只是手指运动;
它制造’虚假的’思考饱腹感‘,你能记住三天前的额热搜,但想不起某个灵光一现的念头。
但手机只是工具而已,人自己才要为自己负责。
像我所有的东西都是手机电脑带来的,学会如何用网络很重要。
可以观察下自己的上网习惯:
你上网更多会看自己的关注,还是推荐,让注意力随波逐流?
你收藏夹里的东西是让自己满足一下‘我有行动’的假象,还是真正会去用它看它?
你上网情绪波动大还是思维活动大?
人的情绪是有限的,不要消耗在无谓的事情上。
如何改变?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输出,在朋友圈或各平台输出。只要输出,你就需要有主题,需要围着主题收集资料,梳理思考。
如果你的注意力长期被推荐算法支配,大脑会逐渐丧失两种关键能力:
信息沉淀能力,如同不断摇晃的水瓶,泥沙永远无法沉淀。
自主检索能力,习惯被投喂就难以主动提取记忆。
而输出最需要的就是沉淀和检索。
但更重要的源头其实是,你动力不够。
因为刷刷手机确实轻松,思考输出确实费心费力。
不如像我一样给自己找个理由和方向。做自媒体就需要输出,防脑子退化,还能赚钱学习成长,预防老年痴呆,何乐而不为。
这也是我写公众号的理由。
什么?这个理由还不能让你动起来?那就上点价值。
你真正地思考过吗?希望自己的一生如何度过?
如果有,那我想你心中自然已经有了答案。
在信息的洪流中,唯有思考能让我们不被冲走,唯有沉淀能让我们真正拥有。
写文并不是塑造什么人设,而是为了塑造更真实且有力量的自我,再将这份力量传播出去,帮助更多的人。
读书、写文和摄影影响了我,更是重新塑造了我,因此我想影响更多的人拿起书拿起笔拿起相机。
这就是我想做且在做的事。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