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实习经历为零的学生,原因五花八门。比如准备考研,国考或CPA等,或者是学校没有安排,或者是家里有事儿恰巧错开等等。
纵观近几年的招聘趋势,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在发布的岗位要求中都会注明:优先录用有同行业或同岗位实习经验的,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同学没有实习呢?
今天我们先来分析下大学生不实习的客观原因,总结如下:
1. 就业指导政策不能与时俱进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一并公布的还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要求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
在之后的十多年里,《教学要求》未进行过新的修订,对实习无明确要求。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对实习不够重视、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基地建设不规范、实习组织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但这十多年,就业形势可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实习经历,会优先录用对有实习经历的同学。
一方面是就业指导政策的滞后,一方面是招聘趋势的改变,由此造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技术性脱节,对高校和企业带来双向负面影响。
令人欣喜的是,2019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旨在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但时间刚过去半年,效果尚未显现尚需时间。
2.高校教学计划安排问题
根据2007年《教学要求》,各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为方便管理,多数高校将集中实习安排在大四,大四不安排或少安排其他课程,要求同学们在这段时间实习,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
实习期内,有条件的高校会给同学们介绍或安排实习单位,没条件的就让学生自己找。学生要想在大四之前实习就得自力更生找单位,这种实习变成了学生的自我行为。
但问题是,秋招是在大四学年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如果学生之前没有自我联系实习单位,则多数学生在秋招开始是没有或很少有实习经历的,同等条件下,没有实习经历就成为招聘录取中的一个硬伤。春招由于招聘单位不多,岗位骤减,找到合适工作的机会更小。
3.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在高校执行《教学要求》的过程中,对实习不够重视、组织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甚至流于形式。比如就业指导课,虽已纳入教学计划,但有的高校是每学期组织1-2次讲座;有的高校是一学年组织1-2次讲座;还有的高校将教材发下去,安排辅导员讲课,辅导员干脆让学生上自习;甚至有的高校学生到毕业都没见过就业指导课的任课老师等等。
对高校就业办来说,工作繁杂,压力巨大,人手少,学生多,只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大四学生身上。他们需要联系实习单位和入校宣讲单位,组织企业宣讲会和双选会,建立实训基地,解决学籍,户口,三方协议等各种硬核问题,解决毕业生的各种咨询问题,还要解决已毕业学生的各种遗留问题等。每天陷于具体事务中,没有时间发现也不能发现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提纲挈领的问题,更不可能展望全局,提出改变教学计划或实习设置等原则性问题。
4. 学生对实习有误解
记得面试时曾有一位同学自信的说自己实习经历非常丰富。在我们的满怀期待中,同学介绍说他发过传单,干过快消推销,校内超市做过收银,干过家教,和同学在校内做过小生意,饭店当过服务员等等。介绍完毕,我们全体面试官都惊呆了,这也能叫实习?
大学期间,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兼职活动,但这种短期的,以赚钱为目的的兼职活动并不是实习。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对实习的误解之一。
实习是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安排学生到公司参与具体工作,在实践中学习的活动。通过实习,验证自己对职业的选择是否正确,学习如何调整心态,学习适应工作环境和要求,掌握基本工作要求,比照岗位要求找到自我差距,制定改进计划等,这才是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以上是大学生不实习的客观原因分析,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蝈蝈Mr一起分享!
明天主要讲大学生不实习的主观原因,请关注!
冲突:
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