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在追一个很飘了的女孩或你在做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等最直接迫切的事时,自己的时间无论如何都不够用。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
众所周知,一天有24小时。但是你就真的这么确信一天能有24小时吗?别着急移开你的视线——留下它,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
谈到时间,我们不得不去深究它的定义。
哲学层面的定义:时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它具有以下两个含义:1.标明物质运动的时间,只需一个数值。2.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延续,具有不可逆性。 当然这些含义都必须是在时间的一维性特点下(即具体事物的产生有先后顺序)才能成立的。
以前我们在物理上将一秒作如下定义:1960年以前,CIPM(世界度量衡标准会议)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以平均太阳日的86400分之一作为秒定义。即1秒=1/86400平均太阳日。然而地球自转并不稳定,会因其他星球引力的牵引而改变。
但是,由于太阳自传不稳定的原因导致了时间将在秒上有走差,这就有可能导致某些科学实验面临的危险加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科学家可不将这分毫之差当作儿戏。经过众多科学不屑的努力终于在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定义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这样一来时间秒的时差就在极大限度上缩小,这可谓是一场人类科学史的“光荣革命”。
既然时间是以太阳日来定义的,那么我们使用的“时间”是不是就是太阳日时间呢?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太阳在浩瀚的宇宙中犹如一叶扁舟,那么他的公转也肯定会在极大程度受到其他星球的影响,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万有引力。则仅对太阳而言它相对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影响较大。那么我们将迎来另外一个时间定义即恒星日。
太阳日定义如下: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的周期,即昼夜交替的周期,亦即一昼夜。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太阳日,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360°59需24小时。分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恒星日定义如下:恒星日是指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简单地说,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日被抵消掉360°所以每年多出一个恒星日。于是平年有366个恒星日,365个太阳日。闰年有367个恒星日,有366个太阳日。
太阳日与恒星日的主要区别是标准和时间不同。
标准不同:标准不同:恒星日是以距离无限远的恒星为标准,太阳日是以太阳为标准。
时间不同:太阳日一天为24小时整而恒星日只有23小时56分4秒。
这里有一个我高中时的笑话:“你老是说你的时间不够用,原来是时间被恒星偷走了3分56秒。”哎呀!科学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有趣。
那么,友友们认为你们的时间够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