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本书,一本看完了,是台湾作家吴晓乐写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从另一个角度似乎看到了我自己。自从有孩子以后,我一度抑郁,因为没有人来帮忙,所有事都是自己来。我发现我自己太为难自己了,然后不知不觉也影响着孩子。这个暑假为了写作业而写作业,到头来似乎一点效果都没有,开学了还是老样子。可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这是他的课题,是孩子他的学习,不是我的,我做的再多那也是徒劳无功。上个星期跟老师谈心之后,我突然有些恍然,我一直在想我跟孩子的事。就像数学老师说的就算他不写作业就算他成绩很差,他也还是我的孩子。难道我会不接受他吗?不会。英语老师讲的是我被小孩拿捏了。我这个性子是得改改了,什么都说好是不行的。没有原则是要完蛋的。特别是在有这么个小孩的情况下。他的作业一直以来都被我扛在了肩上。他在学校的处境也不好,老师把他安排在最后一排角落,每次调座位都没有他。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孤立吧。但是老师讲他影响别人上课什么的,他自己难道不明白吗?有些错需要自己去体会,等到哪天自己坐在一边,细细的想才能想明白吧。
另一本书是《孩子:挑战》,这本书都是精华,实实在在的告诉父母,不要过于纵容或严苛,而是应该学习如何与孩子搭伙。儿童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其“目的”,家长可以通过看到这些目标进而做出相应的引导,最终引导儿童对自身的行为负责。通过看到孩子的行为和底层的诉求,给予鼓励。书里写的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教育孩子的第一线,希望可以给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