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2
中文版序 在多变的世界里探寻新智慧
>> 在当今鼓吹消费的文化中,选择不断增加,自主权、控制权和自由度也随之增大,社会正在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过当选择数量持续增加时,海量选择的消极作用就会显现。
>> 这本书涉及人们在生活中所要面对的所有选择:教育、职业、友谊、性、恋爱、生儿育女以及宗教信仰。选择无疑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离“心想事成”的目标越来越近
>> 多年前,大名鼎鼎的政治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他把自由划分为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和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消极自由是一种“不做”(liberty from)的自由,人们有免受他人强制的自由,不按他人意愿来做事的自由。而积极自由是一种“去做”(liberty to)的自由,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分量。通常情况下,这两种自由是如影随形的。要是人们无法摆脱想“不做”的事情,也就不会有“去做”的自由。但这两种自由并非总是同时出现。
>> 1. 想过得更好,就应该在选择的自由上自愿接受一些限制,而不是完全拒绝束缚;2. 想过得更好,就该追求“足够好”,而不是“最好”;3. 想过得更好,就该降低对选择结果的期望;4. 想过得更好,做决定时就不应该给自己留退路;5. 想过得更好,就应该少关注身边的人在做什么。
第一部分 自由的重担
>> 甚至压根儿没注意到75%的商品都在拼了命地吸引他们的眼球,争夺他们口袋里的钞票
>> 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成员,应该如何运用大学学到的知识过上优质生活,成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
>> 选择过多不仅使人们做决定的过程更艰难,因而感到更沮丧,还会让最终被选中的“幸运儿”魅力大减,导致满足感更低。
>> 《简捷生活》
第2章 选择暴增的时代
>> 在这个缺乏监管的时代,如果你持续使用某个产品而不考虑其他选择,结果可能是,你将会长期支付更高昂的价格来买一样的服务。
>> “整容就像修个指甲或做个SPA那么简单。”
>> 还有人认为,在自己身上动刀就跟“穿一件漂亮的毛衣、梳梳头发、修修指甲或是涂点发蜡”差不多。换句话说,整容手术已经慢慢从八卦谈资变成一种自我完善的日常工具了。
>> “过去,美貌是上天赐予少数人的礼物,其他人只有羡慕的份。如今它已经是一种个人成就的象征了,相貌平平不仅是一种不幸,更是一种失败。”
>> 人们换工作可能是因为想提高工资水平,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想换个城市居住,或者是因为目前的工作太无聊了。
>> 确实,现在的人换工作实在太稀松平常了,如果一个人为同一个老板工作了5年,反而会让别人觉得匪夷所思。人们不会认为他忠诚,而是认为他没有抱负和野心,这种观点至少在年景好、工作机会多的时候是成立的。
>> 。它意味着“我应该去哪儿工作啊”“我适合做什么”这种问题永远都没法回避,一直盘旋在你脑子里。什么都确定不下来,寻找更新更好工作机会的雷达永远处于探测状态。微软的广告词“今天你想去哪儿”可不是问你想浏览什么网页,而是问你想干什么工作。
>> 《纽约客》把“休闲装”细分为6大类型:积极型、粗犷型、运动型、精致型、精明型以及商务型。
>> “便装运动最让人痛心的一点就是:生活中再也没有‘随便’的衣服了。”我们拥有了选择工作服装的自由,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反倒让问题变得更复杂了。
>> 多年来美国人都要面对多元的人生选择,但是在过去,那种“预设”状态实在太强大了,以至于没多少人意识到原来自己还有其他选择。跟谁结婚的确需要选择,但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就会结婚生子,因为人人都这么干。极少数不这么干的异类会被视作离经叛道,饱受流言蜚语和猜疑的目光。但是今天,你已经很难找到哪种爱情会备受瞩目了。放眼望去,任何形式的亲密关系都司空见惯。
>> 尽管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美国部分地区,非传统的爱情关系依然会遭人非议甚至受到更严厉的打击,不过大趋势是,人们越来越能接受形形色色的爱情了。电视算不上社会潮流的先锋,但每天都上演着那些让我们哭笑不得的结婚、离婚、再婚、异性恋、同性恋、丁克家庭以及多子家庭的故事。什么样的爱情都可以公开,所有的选择都是发自真心的。这是新一轮的自由选择权大爆发,让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更多选择,平添了不少焦虑。
>> 社会学家艾伦·沃尔夫(Alan Wolfe)在他的《道德自由:在充满选择的世界中寻找美德》(Moral Freedom: The Search for Virtue in a World of Choice)一书中,记录了人们对宗教活动态度的转变。沃尔夫对多位居住在美国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发现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二部分 是什么在操控你的行为
>> 作出明智的选择着实不易,因为大部分选择问题都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租房要考虑地理位置、空间大小、硬件设施、安全性和租金;买车要考虑安全性、可靠性、耗油量、款式和价格;找工作要考虑薪酬、职位、发展空间、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内容本身。不过,这一切并非无章可循。
>> 1. 确定你的目标;2. 评估目标的重要性;3. 列出可能的选择;4. 评估哪个选项最能达到你的目标;5. 选出最佳选项;6. 根据选择的效果调整你的目标以及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以便下一次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 做选择的第一步就是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
>> 。因此,选择其实是基于期望效用(expectedutility)。一旦你体验过某家餐厅、某张CD或是某部电影,那么你未来的选择就基于你脑海中对过去的体验记忆,换句话说就是你的记忆效用(rememberedutility)。只有当体验效用符合我们的期望效用,而记忆效用又忠实地反映了体验效用时,我们才能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
>> 事情达到极限(最好或最坏)时我们的感受,以及事情结束后我们的感受。这也就是所谓的峰终定律(peak-endrule),我们用它总结自己的体验,并作为日后评价新的体验的参考依据。
>> 们对体验的记忆与过程中的感受好坏无关,只与“峰”和“终”这两个关键时刻的感受有关,即事情达到高峰时的感受和事情结束时的感受。
>> 实验者给被试听两段大声且让人难受的噪声。第一段噪声持续8秒,第二段持续16秒。第二段噪声前8秒的内容跟第一段一模一样,后8秒虽然也很刺耳,但是稍微温和一点儿。然后,实验者要求被试从这两段噪声中选择其中一段重听。很明显,第二段噪声更糟糕,因为它让人痛苦的时间是第一段的两倍。然而,大部分人选择重听第二段噪声。为什么呢?因为尽管两段声音都让人难受,但是第二段的结尾没那么刺耳,所以人们在记忆中觉得它没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