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后进生”

        面对毕业班的“后进生”,我们有不少的老师真是费尽了心思,“恨不得钻进学生肚子”,总想着让“后进生”不再“后进”。可是到头来,老师累了,学生倦了,效果没了。

        其实,我们当老师的真该理解理解“后进生”,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后进”?为什么不愿听讲?为什么对老师的苦口婆心不理会?参加工作三十年,我多次跟“后进生”交流,他们常常跟我讲:老师,不是我们不想听老师的,我们基础实在太差了,上课有很多东西根本听不懂,老师既没时间也没精力重新来辅导我们过去学的东西,我们只能够走读职业学校的路。

        我不能说学生的话一定正确,但也不无道理。学生面临毕业学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之成了“后进生”,如果我们当老师的一味地要求学生怎么怎么做,可能效果适得其反。孔子不是说过要“因材施教”么?面对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应该真正地去理解他们,站在他们角度去思考“出路”,给他们提出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使他们不至于自暴自弃。我的经验是:基础好的要求高一点,发奋努力,争取考上省示范性高中;基础稍次的,要求尽力弥补,再不济也要上个市示范性高中;基础差的降低要求,最起码要学会怎么做人(学会做人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能拿到毕业证。这样让学生都有“奔头”,或许老师会舒心一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