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把“双刃剑”:我们应极力避免的两种提问方式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凡是谈话高手都是提问高手。提问,不仅是表达关切或好奇的方式,有时还能诱导对方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去做。
你想约一位女士一起用餐,往往会说:“最近有时间吗,一起吃个饭好吗?”
换一种提问方式。
“我知道一家很棒的意大利餐厅,不过只有周四和周日有位子,你哪一天比较方便?”
这两种提问放在一起比较就能看出,采用第二种方式,被拒绝的可能性会更低。
不过有时候,提问也是把“双刃剑”。并不是所有的提问方式都值得提倡,有些提问方式不但会破坏沟通氛围,甚至会让冲突升级、让矛盾激化。接下来,我就说说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极力避免的两种提问方式。
1
用提问掩盖自己的观点
在家庭或情侣之间经常会出现这种提问方式。
“如果我不给你打电话,你是不是就准备永远不理我了?”
“你难道不能顺便去接一下孩子吗?”
“你难道想一直这样下去吗?”
这种提问我们通常称之为反问。其实,“反问”这个词并没有揭示出这种问话的特别之处。所谓“反问”,实际上是说话人已经把自己的某些观点植入到句子里的一种提问方式。
“如果我不给你打电话,你是不是就准备永远不理我了?”
这里面植入的观点是:我一直在等你的回复,我希望你不要不理我。
“你难道不能顺便去接一下孩子吗?”
这里面植入的观点是:我希望你不要总把接孩子的事推给我。
“你难道想一直这样下去吗?”
这里面植入的观点是:我希望你能意识到现在的处境,做出一些改变,否则这样下去会很危险。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提问?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隐藏在提问中?因为这样的提问方式往往带有说话者的强烈情绪。
美国沟通专家道格拉斯·斯通说,“当你选择把观点隐藏在提问中时,对方倾听的焦点会集中在你对他的讽刺和攻击上,从而也就忽略了你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情绪和请求……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如何为自己辩护上。”
的确如此,当我们听到别人用这样的方式跟自己说话时,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样的:
“如果我不给你打电话,你是不是就准备永远不理我了?”
“你不也没跟我联系嘛!”
“你难道不能顺便去接一下孩子吗?”
“你离得近你怎么不去接?”或者“我赶着去见客户呢,怎么接啊?”
“你难道想一直这样下去吗?”
“我这样下去怎么了?你要是看不惯咱俩就别耗在一起,你找别人去。”
2
利用问题来盘问对方
利用问题盘问对方的目的在于,反驳或者攻击对方的观点,以此来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在职场上,这类提问方式出现的频率很高。比如说:
“你昨天说我太追求完美,可是现在你自己在产品细节上挑三拣四,处处为难我们,你到底有没有做事的原则?”
“如果像你说的那样,你昨天离开公司时锁了门,那你又怎么解释今天早上办公室有人丢东西这件事呢?”
这样的提问方式里充满了抱怨、指责,传递出的是 “一边倒”的坏印象。看上去是在提问,实际上说话者表达的是绝对肯定的态度。
“你做事双重标准,就是没有原则。”
“你说你锁了门肯定是撒谎,不然办公室不可能进贼,或者你就是那个贼。”
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质问对方,只会得到一个结果,那就是冲突升级、矛盾激化,原有的问题也别想得到妥善解决。
对此,沟通专家道格拉斯•斯通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把这种提问当作一种开放性的问题或观点,在与对方分享它们的同时,就此展开讨论,进而了解对方的反应。
那么以上两句提问就可以变成这样:
“你昨天说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我的理解是你觉得这项产品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现在你提出一堆改进的意见,我想知道这和你昨天的说法是不是有些矛盾?”
“有没有这种可能,就是你昨天走的时候以为锁上了门但实际上并没有锁好?或者办公室的锁出了问题……”
3
正向螺旋和负向螺旋
沟通是螺旋式发展的,每个人的情绪受到彼此话语的强化,会出现循环往复的模式。在正向的螺旋中,肯定信息可以引发对方类似的回应,并不断引导双方的沟通氛围向正向发展,形成正向循环。而负向螺旋的力量更加强大,它会让不友善、攻击、指责的氛围快速升级,演变成更强烈的对抗、更强烈的防卫和更强烈地的逃避。
本篇提到的两种提问方式就是最容易造成负向螺旋的问话方式,想要避免这两种提问方式,要从改变我们说话的惯性思维开始:与其隐藏观点,不如直抒需求;与其据理力争、反驳对方,不如放下对错,和对方一起寻找视野之外的其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