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句解第十一

作者:夫子音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天性是真诚在前,明白道理在后,因为天道规律掌握了,便能具备通达一切的智慧。但是无法达到真诚,就只有从学习圣贤教育做起,这样也能达到真诚,但多数只是学到了世间的小智慧,不能通达天理的智慧)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

  只有天下极尽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这段话主要讲了极尽真诚的人,可以发挥他本性的良善,不用思虑,让心能处于中正状态,能够把他本性的良善发挥出来,就能把众生及万物的良善调柔,不动的本性发挥出来,就可以协助天地培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共同主宰万物的生命运行)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化育万物。(圣人的真诚是与天地合德,其次是贤人的真诚,他虽然不比圣人,但是他们在百万善门里总有一种善心或善行能够表现出真诚,如果表现出来了就会让人关注,让人关注了便会广为流传,引起人们的感动,他人也会学习这种善行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驱向更真的善,这样就能使万物的心性得到改变,使他们更愿意做良善的事,所以这都是具备真诚品质的人才能做到的,让万物的良善本性得以化育)

【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译文】

  极尽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耆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尽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可以先知先觉。(所以说只有真诚到极点,才能与天地之道发生感应,祸福之事提前通过外物或身体便能感知到,有圣贤便会使家国安泰,但是吉凶之兆也是运数,只有做到最大的真诚便能所做所求皆应,便能与天地合成一心,普施至善,让万物回归本性,在中道发展)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可贵(真诚的意义在于自我修养的提升,真诚之道是引导自己修养身心的,真诚是一切事物的源头和归宿,万物从真诚而来,又会回归真诚,就是见到了本性的真善,所以失去真诚就没有万物的来源,君子都是以真诚相待的)。

        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真诚之道不但需要完善自己,更需要完善一切事物,所以说培养仁爱之心是完善自己,而使一切事物都变得有智慧,这就是在完善万物)。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真诚之道包括仁爱和智慧,它是本性已有的东西,所以不用添加自己的想法,用一颗毫不动摇的心,坚定的去开显自己和他人的真诚之门,这样做任何时候都是适宜的,但是基础是一定要悟解天地的达道,否则加入自己的偏见只会将自己和他人引入歧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道是天地万物之主宰,是天地万物消长变化的运行的准则,是大中至正的;良知是人之主宰,是促使人认知和掌握天地万物消长变...
    明悟本心阅读 2,878评论 5 5
  • 【萝鼓萱天】20170714 学习力践行记录 day60 1,英语磨耳朵二十分钟。自己用点读笔读了一首。 2,贴纸...
    眸眸_50ae阅读 12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