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算小伙伴内,表现出来执行力比较快做的事情也比较杂的一个物种,我今天好好观察了自己一天,并且做了个总结,最后得出的我的秘诀是:结合了自己两个优势充分把必须做;想做;和娱乐混合在一块变成多线程分配的时间线。我的俩个优势:一个是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另外一个是没耐心。我在没有和人互动或者非强烈迷恋和兴趣驱使的情况下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5-15分钟,随喜好程度变化,所以大多数事我的注意力都大大低于十分钟。没耐心是什么样的呢?打个比方,一个正常节奏的影片剧集在自己看的过程中也经常想去快进,可以优雅解释为人为得在不是很投入的环节还要人为干预。不过是不是和我有相似优势的人还蛮多的。这样的话怎么操作呢?
关键点实际上就是当你开始感觉不想做一件事的时候立马放下,千万别耗着!加粗加粗。有时候让我们泄气的是明明已经不想继续却犹豫的过程。等到这个过程把心力耗完,你放下手头的任务一定是想直接躺倒和放空。所以我们可以做的是放下手中的初始任务立马切换到 另一样你想做的耗费的是你大脑不同思考方式的事情上,并且刻意把这件任务看作放松和娱乐。虽然这边没法备上科学点的依据,但是大家应该能感受人在做不同的事情的时候使用的是脑部不同部位的结构和认知模式。最简单的比如说大家解物理数学题和读古诗词说英语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类比一下就是把大脑当台电脑用,有时候启动的是处理器,有时候启动的是显卡,有时候启动的是存储,有时候启动的是风扇。
我觉得这种操作模式也是需要练习才会越来越顺,我现在喜欢同时手头有三件事。就举个例子的话:对我来说A事件是写论文(出于学业),B事件是看VOGUE做剪贴收集(出于兴趣),C是看视频(动机模糊:和学业工作兴趣或许都相关)。三个事件的意愿度依次是10%、80%、50%。但因为具体原因我可能每件事情触发到我有不想继续的念头所需要的时间依次是:10分钟,20分钟;20分钟。那我就完全依照内心一点点敏感的感受来,A:10分钟,B:20分钟;C:20分钟轮次进行,把它分配在更长的时间比如一整个半天或一天。不用很严格中间呆滞五分钟完全没事。建议在最痛苦的任务间穿插愉悦度高的事情,比例自己调节。这样的好处是:最难受的事情在单位时间里被充分稀释,痛苦密度大大减弱,但是你跟它的接触时间变长了。大脑潜意识中会去运转和思考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你在第一个十分钟困顿万分,但是在第二个第三个十分钟,大脑在别的松弛的任务中已经偷偷得为第一个任务找到了答案。另一个不知道是不是好处的东西就是:大部分时间对你来说不会有任务在身的压迫感,也不会有沉迷娱乐的罪恶感。因为所有东西被穿插在一块用水流的方式呈现。不过我感觉每个人都需要摸索一段时间才能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搭配,时长比例,并且最重要的接受这个设定并习惯它:我就是只能做正事5分钟,不过我玩也是正事。(不过有个关键点是此处最好不要找让你100%沉迷的事情参与进计划,但是也请你思考一下,你日常100%沉迷的事情是不是也是因为不想应对无感工作的逃避方式,才达到了完全沉迷的地步)
好啦,我诹完了,明明是真事,为什么写完我自己都觉得扯。
以上
最后,微博@小青青又名凯司令, 不定期分享有关生活,有关思考,有关设计,有关电影书籍展览的各种趣味杂谈和媒介记录。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