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过一本书,是茅以升写的《桥梁史话》,里面写了全国大大小小各式各样有名气有历史有特色的桥。
因为对桥的痴迷,不能割爱,我把整本书里的桥,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按照省份,拍照排序,逐一汇入了读书笔记里。
村里有一座微型的石板桥——将军桥,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桥长二米左右,左右各有一块高六十公分宽十公分的石板作护栏,上面可以坐人。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做个造路造桥人,幻想着在家乡的河上造一座石桥,跟将军桥一样,不过更大,更长,更好看,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大将军桥”。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我们江南水乡,桥显得尤其重要。山沟,水沟,河面上,现在连海面上,都搭上了桥,方便行人通车。有了桥之后,的确方便了很多,也缩短了桥两边的行走距离和时间。
中国的古桥梁是保存最好的大件“古董”了,也是最有用的“古董”。河北的赵州桥(安济桥),距今1400多年了,不但年岁够久,用处也足够大。
中国的桥,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一部历史,保存在全国各地的村落里,各村落保存的各式老桥,追溯着各村的历史和故事。
今天发小发上来的照片,记忆中的石砩太平桥,也叫永宁桥,是诸暨有记载的古桥。
此桥于清光绪年间(1905年)建造,东面刻着“太平桥”,西面刻着“永宁桥”
据传,当时建桥时石佛村族长黄佳潮和溪东村宣锡林两人牵头集资修建。协定此凹陷处,须有五世同堂,五代见面的有福人家方可用三尺石板将桥面铺满,并安装桥面两侧的栏板和望柱,此桥才算圆满完工。
这块缺少的石头被石佛村叫做“五代石”。
幸运的是,永宁桥建造至今已有113年的今天,五世同堂者终于寻觅,名黄维赤,五世同堂,一个不缺(同学说,黄维赤是她小爷爷),真是有福之人。
记得那时走过这座桥,就能看到这块缺失的石板,问同学原因,同学说是造桥的人故意留下的,但具体说了什么忘记了,也记不清是什么原因留下的,记忆里很模糊,直到今天才恍然大悟。
五世同堂,真不容易呀!桥见证了村里的五世同堂的人间喜事,五世同堂圆了桥的美好愿望。中国人喜欢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突然出现的永宁桥的照片,把我的记忆拉回到小学五年级。五年级的住宿生,自由自在。
学校里,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的脚印;学校前面的河里,是最好玩的去处;站在河上的桥,看离石砩三里地的将军村,怎么也看不到,不是桥太矮,而是山太高,挡住了偶尔想念爸爸妈妈的视线。
那时
在太平桥下,卷起裤脚,脱了鞋子,抓鱼、翻石蟹、摸螺蛳的有趣童年,历历在目,幸福呀!
早上停自来水,跑去河边淘米,用河里的水蒸饭,顺便在河边玩一会水。站在河边看看不远的永宁桥,桥的两边长着长长的植物垂挂在河面上方,晨风吹过,摇曳着枝条,袅袅娜娜。看看河水流来的方向,河上游是我们村,想着父亲应该已经起床在河岸上的地里劳作。
那谁
与齐萍同学抓了一饭盒的小石蟹,放在学校大锅里蒸,拌上盐、酱油,从学校烧饭阿姨要来几点油,连着壳一起吃,一道地道的自创河鲜,留在记忆深处忘不掉的美味。
看着胆子大的男同学,爬到桥两边突出的桥墩上,向我们宣示他们的牛气。遗憾不止,如果不恐高,我也会去得瑟一下。
桥边上有一个全永宁乡最时髦的爱爱理发店,老板娘兼理发师的爱爱,是乡里最时髦的姑娘。时不时,我们会跑去看看老板娘,看看她梳了什么发型,穿了什么衣服,通过她去了解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外面世界。
人的记忆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看到了桥,记忆就回到了桥的身边,控制不住地想。
我用我的回忆堆砌了这片文章,凌乱的碎片,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