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是当代很多人身上缺少却无意识缺少的东西,我观察了我自己及身边的许多朋友,都还无法做到自爱。何为自爱?我经过几天思考,我是如此理解的:
我们是从哪儿最早触碰到“爱”这个词的内涵呢?从父母那儿,所以,父母对待我们“爱”的表现若越具体健全,长大后的我们就会学着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自己,当然,若十分有幸,父母是懂得自爱的人,那我们也会学着父母对待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我们的爱,就是我们眼中的全部世界”,没错的。
父爱母爱,千年以来世世代代的典籍都有所记载且歌颂,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论述好了,从古至今的父母都对孩子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这些希望后来被世人说给了孩子们莫大的压力,这个其实也是源于父母不懂得自爱于是便不懂得如何去爱,将这个寄托和希望用得过分浮于表面,所以让孩子们产生了抵触,但在此处暂且不过多发表我自己的看法),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来:爱,是会希望爱的对象过得更好的。所以,若我们要自爱,必然也是虔诚地希望自己过得更好的,虔诚地祝福自己快乐和受益的。在现实的身体方面,比如早睡早起,吃饱饱睡好好,这些自然不用过多论述啦,那在心理方面呢,我总结一些脑袋里头零碎的小经验和看法:
1、《了解自己》
人应该主动地自发性地去探索塑造自己,了解自己的外貌、性格、知识积累、能力等等清晰了解自己的三观,了解在自己眼中区分行为对错的标准……现在社会上有一股风气,在不清楚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大肆宣扬“我要做自己,我不要被定义”;在自身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事物对错标准的情况下大肆宣扬“世上的事物没有对与错”;在没有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以及自我原则约束的情况下宣称“我要自由”(没有说这些话语是错误的,但是这些话语没有在其该有的限制条件下,它的逻辑是极其矛盾的,人的独立思维是让人能够有清晰的选择判断,但是这些观念只会将三观未建立完整的人引入一个更大的谜团之中去)。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谈自由,那就不是自由,叫过度放纵,自由从来都是在对比的情况下产生的,好比没有痛苦就不存在快乐。不确定一个标准的情况下追求无标准,人就会迅速地难以避免地陷入虚无主义,倘若真的陷进虚无主义的漩涡当中,便会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毫无意义,失去快乐的能力,于是又不可避免地患上心理疾病,到那个地步就别谈什么“自爱”了,连活着都变成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所以要自爱,便要充分了解自己,从一开始就避开虚无主义的坑。
2、《全盘接纳本我》
何为本我?本我是基因、激素以及过往经历糅合出来的自己。本我类似住在我们内心深处极其脆弱敏感的小孩儿,他会做出一系列莫名其妙的行为、会动怒、会自责、会焦虑、会害怕、会打退堂鼓。会不经过大脑思考让不合时宜的话语脱口而出、会经常在深夜感到悲伤、会想要自暴自弃、会想要暴饮暴食……总之,这个住在你心底的脆弱小孩会给你带来许多大悲大喜的情绪,让你在情绪上头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和自己三观相违背的事情,举些例子叭:
你的价值观说服你自己,看到好看的女孩儿不需要自卑、看到有钱的人家不要焦虑、不准在偷偷关注前任的动态,说服你说她/他不值得,但是那个住在心底的脆弱小孩,还是会在遇到美女或有钱人家时躲在角落暗自哭泣,还是会在夜深人静时,引导着你的手指点进前任朋友圈,而后盯着前任的现任,这个脆弱的小孩又被不甘和悲伤的情绪冲昏了头,开始回忆那些过往快乐或悲伤的相处画面,然后让你彻夜难眠。
很多时候,你已经调整好心态要向前看了,但这个脆弱的小孩依旧在任性着崩溃着,在某个瞬间大谈特谈那些过往,让你情绪失控。
压制这个小孩?责备这个小孩?不是的,要先学会爱这个小孩,包容他让自己出丑,包容他暂时的笨手笨脚和情绪失控。这是自爱的关键一步,我发现很多人谈恋爱,就是把自己过往悲伤的经历和当下遍体鳞伤的自己介绍个好几遍,这其实就类似于把那个住在内心里头脆弱的小孩揪出来,扔到别怀里,让别人去同情他可怜他而后爱怜他。这是一种偷懒,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是对“恋爱”对象的索取,这样的行为根本目的就是让对方来代替自己爱自己,这是人格的暂未健全。于是,“自信”变成了“他信”,需要别人的经常夸奖鼓励肯定认可,才能往前跑去,而后抱着那张被别人夸奖认可的皮肤称是“自己”。以这样的心理暗示做事的人,就是在恋爱里头被pua的绝佳对象,因为“需要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隐含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别人的不认可就代表我毫无价值”,于是在亲密关系里头被打压几下就把头低下,开始敏感开始自我怀疑,开始认为对方不爱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没能力。但人本身就是很难和环境对抗的生物,亲密关系又是一段很容易改变人的人际关系,够自爱的人只不过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精神内核足够稳定,能够在短时间内用自己的那套独立思维做出远离的决断而已。
3、《欣赏自己》
人不可能是完全没有优点的,自爱要学会在了解自己以后看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而不是揪着“短”不放。就好比,前段时间在网络上风靡一时的“白瘦幼”审美,大批不属于此类身材的女性因为这个审美开始自卑,又因为后来发现是这样的审美是大部分男性所欣赏的(盈盈一握楚宫腰),于是一转消极情绪开始大肆抨击男权思想,这代表女性思想解放了吗?一定是代表的,至少女性懂得不再顺从而是反抗男性审美了。但同时也代表着大部分女性不懂发自内心欣赏自己。男权社会之下的女性有个特点,需要靠他人的肯定来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国男权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现在自然还有许多已经不符合社会物质基础发展的男权观念现象存在着,是值得被批判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保持乐观,时代的推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人醒来就自然会有破晓的时刻,有裂缝就自然会有光照射进来。但抨击男性审美,有用吗?不断用多元审美给男性洗脑,有用吗?效果甚微。男女平等的愿望会变成现实吗?审美会不再追求趋同而更加多元吗?我想会有那样的一天,但在环境不能立刻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要把向外界投射的目光收回,转而望向自己,开始真正地接受欣赏自己,不断去贴近自己内心深处欣赏的东西,而不是渴求外界接纳自己。“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境由心转,当大家都能够好好爱护欣赏自己了,三两讥评堪过耳?
但倘若现阶段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优点,自己在自己眼中已经差劲到谷底去了,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觉得两件事很重要:
(1)、心态上发自内心地允许自己出丑犯错。
有了这样的心态,才敢大胆去尝试新领域。
(2)、努力扎根一个领域(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更好了),坚持不懈,日积月累,让它发展为自己的特长,重点是体会那种小小的成就感,那种成就感会反向激励自己,不需要把特长发挥到顶尖,过分完美主义的人要么成功,要么直接跌入谷底一摔不起。
4.《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希望自己过得好”的前提是,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对自己有发自真心的热忱,才会心甘情愿地专注自己沉淀自己,而后便能够做到“自爱”了。这其实就类似于,代表一个方向,但对于“理想”,我一直认为理想不能太现实,那些“赚大钱”“考上名牌大学”这些可能实现的想法,一旦被贴上理想的标签,等到实现的那一刻,自己就会被莫大的空虚和寂寥感所吞没。志当存高远,理想若是越庞大、越无法实现、越虚无缥缈,越可能激励终生。“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
自爱的人才是在人际关系(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包括友情、爱情、亲情等一切社交)里头独立的人,才是懂得如何去爱别人的人。这个社会的节奏湍急,还没学会自爱的人进入了恋爱,进入了婚姻,贴上了“父亲”“母亲”的身份……但是,还没学会自爱的人如何去爱他人,如何去爱孩子,尚且不会自爱的人拥有太多身份之后,要么就是没有责任心,要么就是被责任心所拖垮。“爱”本身就是一种无私付出,如果自身能量不够饱满,无法自给自足,进入恋爱婚姻很可能就演变出向对方索取的行为(索取物质、情绪、人格等等所有自己尚未健全的东西),让对方来填补自己空缺的那一部分。能量饱满到溢出来的人,溢出来的那部分能量用去爱人,才可能做到舒服他人的同时也不委屈自己,那么自然便是不求回报的了。尚且不自爱的人,都不知道怎样爱自己会快乐,爱人的方式也大概率是会伤害到人的,并且这对他也是一种强迫,一种消耗,一种掏空,以一种榨干自己滋养他人的形式去表达爱,这样的结果在我这里从来不觉得值得感动,更觉得是一种悲壮。但中国一直有“到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情”的风气,该恋爱时恋爱,该结婚时结婚,该要小孩时生小孩,但尚未自爱便踏入一段需要付出很多能量的人际关系里头,是对一个人的摧残。要把控好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循环渐进。
若是在之前问我,
“自爱的人是怎样的?”
我会回答
“他会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自己身上,他野心勃勃,他致力于实现自己的一番事业,他给自己买许多衣服,他在恋爱里头对另一半可以做到爱答不理……”这些很具体的行为
但若是在现在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回答
“自爱的人,他可以接住自己的大部分情绪,小部分情绪潺潺流动出体外和他人建立关系”
我现在认为,自爱是做那些落到实处的行为让自己获得良好体验,而不是浮于表面花里胡哨的形式。我更会注意将“自爱”和“自私”区分开来,爱是一种能力,自爱只是发挥“爱”这个能力的起点而已,自爱后才可能更好地去爱身边人、爱众生、爱山川与河流,把源源不断的爱释放于远山沧海。
被爱着的人是有恃无恐的,不是对爱你的那个人,是对这个世界。有那个坚定着爱你的人的存在,会让你有底气去面对这个世界的风云变化,遇到烦心事时,可以做到云淡风轻,滚球吧,本小姐不在乎。不要狭隘地在呜呜泱泱的人群里寻找这个人了,这个人最合适的人选就是你自己,当我最了解最欣赏最爱我自己,这个世界的沧海桑田又算个什么东西。
这样对“自爱”的看法,才是跟我脑海中的恋爱观自洽的:1+1>2,两个人都独立有趣,两个人都能够做好自己,都不需要一段恋爱来弥补自己的空缺。但现在普众的恋爱观是0.5+0.5<1,以一种价值交换的理念进入恋爱,那为什么要那么着急呢?为什么不能先圆满自己,看到自己的空缺不要就想着寻找他人填补,而是想着自给自足,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后,自己快乐的途径就会咻咻咻地增多,而不仅仅局限于着急找寻一段恋爱做消遣了。
可能你会说说我把恋爱理解得太认真,把婚姻理解得太高尚,把爱说得太讲究。但是这个世界上,现实的东西已经太多了,如果那些能够与生俱来的,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也不加克制和珍视,那么越容易来的必定越容易消失,过度散漫的行为也必将反噬己身。
(文章中引用了些不同出处的句子,都加上了双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