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听歌,也唱的的不好。
倒也不是一直不听,MP3刚流行的时候就买了一个,磁带也有不少。
不爱听歌,是心里有故事开始的。那些歌词切中我的要害,听着会哭,大哭。
再后来,没共鸣的听不进去,有共鸣的太听得进去,于是很少听歌。
我和大多数人不同,听歌除了关注旋律更关注歌词。或者说,更偏重歌词。所以我听歌,走的是心,而不是耳朵。
听歌总是难过,因为伤心的情歌最动人,撩起了藏于心底隐秘处的过往,潜在的哀愁和伤感。现实中刻意回避的情绪,听着歌不自觉的就被激发出来,混合着敏感的心思,化作萦绕的愁。
所以听歌总是愁。
很少听节奏快,听不清词的快乐的歌。也很少听外文。中文歌喜欢民谣,极不爱说唱。与现在的歌相比更爱老歌,词写得优美,不像现在许多歌赤裸裸的直白。
从古代就开始有歌,诗词歌赋是智慧更是情绪。文人墨客,写诗者众,写歌者寡。如今作词者极佳的也就那么几位大师罢了。
没有故事的人写不出好歌来。年少时听不懂李宗盛,如今听得泪流满面,不是他的歌变了,而是自己的心变了。正是“少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回头看看,不过是未说出口的暗恋或是懵懂无知的玩笑,那时却只觉天崩地裂。
待到七八十岁,如今的喜悲也化作一段过往,想起来,也只想一笑而过吧。
可是置身其中,正值青春年华的结尾,害怕老去,害怕孤独,又讨厌热闹。刚刚开始自己做选择,工作,学习,爱情,友情,有多少乐,就有成倍的苦。
于是更少听歌。
前两年偶然听到李宗盛的凡人歌,单曲循环了很久,每每工作不顺,总是为自己哼唱,以求心安,效果显著。“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片刻不得闲”,你说这词是写的美吗?并不是。可是它比那些华丽辞藻更具击中人心的力量。
后来听山丘。还有高晓松写的致敬山丘的那首越过山丘。单曲循环一天又一天。这对我是很少见的现象了。听得想哭。多年以后,如今的朋友各奔东西,如今的爱人形同陌路,幸福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词语,从一块糖到一个玩具,从一个包到一辆车,从一间房到一个人,我们在成长中不断更新着对幸福的定义,却也在不断丢失着幸福的能力。
周末偶然听到毛不易那首消愁,我是歌手上李晓东翻唱,我更喜欢翻唱这一版。原谅我不关注热歌和音乐节目,错过许多好歌,有缘的却总会相遇。
那歌词真有画面感啊。“当你走进那欢乐场,背上所有的梦与想。各色的人脸上各色的妆,没人记得你的模样。三巡酒过,你在角落。固执地唱着苦涩的歌,听它在喧嚣里被淹没,你拿起酒杯对自己说......
我喜欢这首歌里的每个字。从“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到“一杯敬明天,一杯敬死亡”,我感受着那种“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顺便看了一眼热门排行,听了听风靡朋友圈的说散就散。听了一段,不敢再听。我害怕会哭出来。前任四听说很烂,但很催泪,哭得不是剧情,是自己,是过去的自己,是过去的时光里的我们,你们,他们。那些遗憾的,伤怀的,欣喜的,苦涩的过往,只是被时间的沙轻轻掩埋于当下,却从未消失。只需一部电影,一首歌,一个有含义的物件,就如同一阵飓风,吹开浮沙,露出记忆,唤起你的眼泪。很多时候我们怀念的不是那个人,而是那段记忆里的最好的自己,以及再也回不去的遗憾。
不敢听歌,听歌走神。可是最近心情不好,心情不好的时候,音乐于我不是治愈,而是毒。它会催发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悲伤,让疼痛蔓延心底。
最近心疼的左侧肋骨都疼。
我大概学不会用耳朵听歌,只会用心。罢了罢了。
365极限挑战日更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