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某日,工作闲暇间,女同事和我聊起她自己。
她说:“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但是我自己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因为一些事情,我能够很快翻脸,仿佛自己的底线被触碰了一样。不管对方是否作出解释,都不会轻易原谅。直到最后,自己意识到似乎事情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自然也便不再放在心上了。要命的是,这些事情往往却发生在和自己比较亲密的人之间。”
听完,我一惊,这说的是不是她我不知道,但是,这要说的是我,我一点也不否认。
难道我们竟然如此的相似?可是细想,我马上否定了,应该不是我们惊人的相似,或许这本来就存在很多人的身上。
我们总是对自己最亲的人过分苛刻,却把宽容留给了外人。
02
在认识许先生之前,爸妈,弟弟,奶奶,是我最亲密的人。十来岁的年纪,又是最叛逆的时候,往往说话没来由的冲。大人的话,稍一不如意,就感觉自己的底线被触犯到了。然后“噌”一下,生气了,翻脸了,说出的话就不经大脑了。特别是经常把我妈气得牙直痒痒,追着我直言要打我。
可是,一转头我就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言行有一些过激了,甚至还伤害了身边的人,而我却并不能拉下脸来,道个歉,说句心里话。
这样以后,我爸妈便一直把我视作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在家,他们完全包容我。但是他们对我和同学相处以及走上社会,抱有深深的焦虑,因为他们觉得我是那个在外面和在家里一样,一点就着的人,会吃亏。所以只要找到机会,明示或者暗示,这个性格可以改改了。
可事实上,他们哪里知道。他们一直视为暴脾气的女儿,在外面,完全没有什么脾气,反倒是让一些人认为脾气较好,容易相处。
我好像同时拥有了两副完全不同的面具,亲密的人一拨,非亲密的人一拨。
我自如地切换着自己的这两副面具,而他们往往只看到了我展现给他们看到的一面。
03
遇到了许先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发展的需要,许先生从非亲密的那一拨人,转而进入亲密的那一拨。
许先生抗议了,你明明在别人面前不是这样子的,你包容,体谅。可是现在到了我面前,我们感情深入了,而你为什么变了?
有时候,你变得不可理喻,对我会爆发出零容忍,比如因为我用了你的一条毛巾的事情。我觉得那个时候你好像没那么在乎我,相反是嫌弃我的。
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你是这样想的,而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我自然地把我前二十多年的生活方式带入我们俩的日常当中,而完全不自知,甚至没给对方一个过渡的时间。
04
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成长得足够成熟,可是在面对亲密关系,却幼稚的一塌糊涂。
父母的那种包容,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而这种自然的血缘关系,往往会麻痹我们去做自我反思和深刻沟通。
但是和许先生的这种关系,是成年以后和另一半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长期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之上的。我们比较容易警觉,一旦这种平衡打破,很多之前维系起来的东西就会岌岌可危。所以,我们更容易去自我反思和深刻沟通。
相信学会从和另一半的相处模式中,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和父母亲人的相处模式中的不足。
没有人,生而会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没有人,生而会扮演好子女的角色;
没有人,生而会扮演好妻子,好丈夫的角色;
我们都在摸索中前进。
推荐一本书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或许你会有所收获。
读完这本书,我自觉收获颇大,并写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自己理解《想要在亲密关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读这本书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