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岗感慨记

前两天,学校公告栏贴出了职称岗位空缺申报通知——几位同事顺利晋升高级职称后,中级岗里的八级岗位空出了四个名额。看着公告上的字眼,我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拿起笔填了申报表。说不忐忑是假的,毕竟前两年才刚从中级十级岗晋升到九级,按常理来说,八级岗的竞争只会更激烈;可心里又藏着一丝期待,总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哪怕试一试也好。

我们学校的岗位评定规则,这些年我翻来覆去研究过无数次,每一条都记得真切。核心就看两项打分:一项是荣誉奖项分,一项是工作年限分。可这两项分值的“含金量”,却天差地别。奖项分是“封顶制”,不管你拿多少奖——市级优质课一等奖、省级论文获奖、国家级微课评比名次,哪怕把办公桌堆得满满当当,总分也只能算10分,多一分都不往上加;可年限分不一样,它是“累积制”,每多在现聘任岗位上工作一年,就能加2分,而且这年限的计算起点,必须是你评上该职称且被学校正式下文聘任的那天,资格证拿到手但没被聘任的日子,全不算数。

这条“聘任后才算年限”的规则,像根刺,扎在我心里快十年了。2010年,我凭着多年的教学成绩和几篇获奖论文,好不容易通过了中级职称的评审,拿到了资格证书。可那年单位里太“拥挤”,和我同批次评上中级的老师足足有二十多三十个,可学校的中级岗位编制每年只有两三个。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聘任名额就成了“香饽饽”。我性子向来嘴笨,不会像有些同事那样围着领导汇报工作、说些场面话,更不懂托关系、找门路,每天就守着自己的三尺讲台,早上七点进教室盯早读,晚上六点多陪学生做完值日才走,备课、改作业、找学生谈心,把所有心思都扎在了教学里。可这份“踏实”,在当时似乎并不讨喜。

眼看着身边同年龄的老师一个个收到了聘任通知,甚至有些比我小三四岁、刚评上资格没两年的老师,因为“有背景”,也早早占了岗位;而我,每次去问领导,得到的都是“再等等,下次优先考虑你”的答复。这“下次”,一等就是七年。从2010年到2017年,整整八个年头,我手里的中级资格证揣得都快磨出毛边,工资待遇、岗位等级却一直按初级算。直到2017年教育局出台了职称审定的补充政策,要求“已取得资格未聘任人员,按资历排序逐步消化”,我才终于搭上了末班车,被正式聘任为中级十级岗。那天拿到聘任文件时,我拿着纸的手都在抖——不是开心,是委屈,是遗憾,是觉得这八年的时光,像被白白偷走了一样。

好在近几年,评职称的风气总算变了。不再是以前那样“领导说了算”,也不用猜来猜去看谁的人情厚,而是把所有评分标准一条条列出来,年限多少分、奖项多少分、教学业绩多少分,清清楚楚写在表格里,谁分高谁上,全凭硬实力说话。每次看到公示栏里密密麻麻的评分明细,我都觉得心里踏实——总算不用再为“不会来事”而吃亏,总算给我们这些“只会闷头做事”的人,留了条公平的路。

可规则里藏着的“隐形门槛”,还是让我有些无奈。毕竟奖项分顶天就10分,我这些年攒下的不少于100个奖项,到头来和只拿了一两个基础奖项的老师,在这项上拉不开差距;可年限分不一样,它是“无限叠加”的——早年没被聘任的那八年,让我比同批次评上资格却早早聘任的老师,少了整整16分;现在和我竞争八级岗的,有几位比我大五岁的老师,单论年限分,他们就比我多10分,哪怕我们的奖项分一样、教学业绩差不多,这10分的差距,也很难追上。说白了,这规则还是偏向“资历”,偏向“熬年头”,你手里的奖状再多,也抵不过别人“早工作几年、早聘任几年”。

这次报八级岗,我其实没抱太大希望。心里清楚自己的短板——早年被耽误的聘任年限,是我绕不开的劣势;可还是不想放弃。一来是舍不得自己这些年辛辛苦苦攒下的那些奖状,那些都是我熬夜改课件、周末写论文、一次次磨课磨出来的,总觉得该给它们一个“发挥作用”的机会;二来也是觉得,如今这透明的规则,哪怕竞争激烈,至少是公平的,不像以前那样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本次申报,一共有5人,一个跟我同年入职,但早我8年被聘任的前领导女儿、三个是比我早工作5.6年的前辈,我的胜算不大,但不管最后能不能评上,至少我敢报名,敢站在这个“凭分数说话”的平台上,和大家公平竞争。就像我当年闷头教书不放弃一样,这次也不想因为曾经的遗憾,错过眼前的可能。毕竟,对我们这些守着讲台的人来说,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己教学岁月的一份交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