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多数家长都舍得为孩子花钱。
家里玩具都堆不下了,只要孩子喜欢还会继续买买买的节奏。
自己舍不得花钱买点好的,可给孩子再贵都乐意。就算是高价培训班,天价学区房,家长们花钱可也是不含糊的。
中国孩子的教育消费可谓是对拉动内需功不可没。
我们舍得花钱投资孩子的未来,是希望孩子能成才,过的幸福。
可一个人的幸福感,不仅仅取决于学业,事业的成功这样世俗的价值获得,还有情感满足和归属感获得。
而这幸福感知力恰恰与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有很大关系。
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会常抱怨孩子不听话,叛逆,根本无法沟通,自己走入不了孩子的内心。
为什么孩子长大了会这样疏远父母?
主要还是在于父母亲与孩子在幼儿阶段的亲密关系建立的不够。
孩子需要我们的时间真的就是短短几年。等他们进入青春期,孩子会有自己的朋友,开始依赖同龄人的友谊,通过友情,爱情来找寻价值感与归属。
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第一:接纳孩子。
小孩子经常会淘气搞破坏或者哭闹不止,来博取大人的关注,可这些行为却会让大人心烦,轻则大声呵斥,重者直接一顿暴揍。
这样简单粗暴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心与我们更远,觉得我们不愿接纳不够好的他们。
不被接纳的孩子,会在内心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获得父母的爱,有些孩子会选择用叛逆的方式博取关注和存在感(即使是做个坏孩子,至少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注),有些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只为获取到爱和肯定(这样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人格,及良好自我评价)。
接纳孩子,这意味着你愿意试着去理解他的情绪,表达你的爱,你对她的爱不因她的行为而改变(可以表达不喜欢他的行为,但你要表达妈妈仍是爱他的),这个可以参考绘本《大卫不可以》。
第二:高质量的陪伴。陪伴不只是花时间陪在身边,自己拿着手机玩,让孩子看电视的陪伴,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在忽视他,你爱手机胜过爱他。
最重要是质量,比如和孩子一起读绘本,一起看电影,一起聊聊天。这样才会让感受到关注和爱,你懂和他有关的一切。
第三:轻吻和拥抱。人是对皮肤接触有天生的需要。比如经常给婴儿儿做抚触,会让他们长的更健康,智力发育更好。
经常亲吻和拥抱孩子,这样的肌肤接触会让孩子从体感上获得满足和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但中国父母很多比较内敛,特别是老一代的父母羞于和孩子通过肢体表达情感。这样的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也是比较缺乏亲密感,孩子也不大习惯对父母表达爱。
平常我是很喜欢用肢体行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很重要。平常一起玩耍,我和老公都会抱抱她们,亲亲额头。出门前还有goodbye kiss,这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种生活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