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他们说的许多必须学会写作的理由之外,,除了“内容创业”突然火了而引发的理由之外,甚至除了培根说的“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之外。其实,有无数个理由支撑这个结论:想要获得财富自由的你,必须学会写作。然而,我还有一个你不是不能,但绝对不应该拒绝的理由:写作是“把自己的同一段时间重复销售很多”的极少数选择之一,也是相对来看最容易成为普通人起步的台阶之一。
互联网变革了信息流动的方式、速度、渗透度与广度,进而实实在在的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形式---过去,仅仅十多年前,有个说法还是站得住脚的:绝大数普通人一生能够交往的的人数大约150人,可转眼到了移动互联网之后,我想150这个数字已经不够用了,可能要乘上10也不一定够用......
在这样的时代里,有效沟通显然是最重要的技能,甚至应归类到“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中去,一个人的沟通效率,从底层决定了一个人最终可能获得的资源以及质量,至于高质量的资源最终会爆发成什么,在哪里爆发,那是后面的事情……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演讲与写作,都是比私下交流更为高效更为有价值的有效沟通方式--说话谁都会,写字谁都会,但,同时对很多人说话,同时面对很多人发表文字,其实并不是谁都会的事情,比例很可能比较低,远低于1%,否则的话,中国应该至少有五百万成年人善于演讲和写作,观察一下身边,貌似并没有那么多人的演讲与写作大受欢迎吧?
从单位时间销售的角度望去,“你给一群人讲道理”与“你与一个人讲道理”显然并不是没有区别,但是从时间精力来看,事实上区别没有多大,不过,效率却有了极大的提升。而“演讲”或者“讲课”常常还要受到地理位置的局限,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在使得写作可以“即时发布”的同时,又彻底打破了地理位置的局限....
当年我选择去新东方,理由其实很清楚,在那里有更大的课堂。当时一个班的人数普遍是四五百人,甚至是一千两百人的会场....同一段时间出售了那么多次,拿到的报酬一定更高,很明显,不是吗?
再后来,我一定要想办法写书出版,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你花九个月的零散时间,打磨出一本可以长销十几年的书,不就相当于把那九个月的零散时间拼起来卖了几百万次吗?对于个体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效率更高呢?
几乎是十几年前,我在饭桌上和一些人讲过几乎同样的话,大意是,在今天的时代里,普通人是可以通过写书获得财富自由的....记得当初有个声音颇为质疑说这事一般普通人做不到吧。当时我也没做回应。虽然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是可以很清楚地回想起当时我脑子里的声音:做到后就不是普通人了...再说,所谓“普通人”并不是因为起步普通,因为他们永远普通的活着才成了所谓的普通。
我知道你可能刚刚脑子里就闪过同样的念头..我不会不回应你们的。
你所感受到的沮丧并非来自于“你是个普通人”而是....请仔细阅读:尽管你有着不同反响的愿望,却时时刻刻像那些终究碌碌无为的人一样思考。
过去的很多年里,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哎呀,你就是和我们普通人想法不一样....
为了避免误解我常一笑而过,事实是这现像其实是有唯一正确解读的:首先不是因为最终不是普通人才想的不一样;其次,恰恰是反过来,因为想的不一样,才后来变成不普通的....
最后,更重要是在起点上,绝大多数都只能是普通人。
想法上的不同,最终落实成现实的不同,是需要时间才能酿出来的,并且常常需要比大多数人想象更长的时间,因为最终的差异,不仅翻倍或者翻倍再翻倍,常常是天壤之别。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所存在的世界都基于我们各自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于是对我们来说,自己真正所处的世界其实是相当主观的。所谓的“想法,其实可以理解为“思考的方式”很多人之所以不行,其实原因只不过因为不仅没有“思考的方法”,甚至连思考都没有。
有个犀利的观察总结说:5%的人在思考
10%以为自己在思考;85%宁可死也不思考....
与普遍认为的不一样,这话并不是爱迪生说的,而是出自另一个玩群我们不认识的...还有一句也不是爱迪生说的,没有执行的想法只不过是幻觉。
于是,到最后即使是5%的绝大数有的也不过是幻觉而已。
现在的你,可能还没有怎么样呢,一开始就有雷鸣掌声,一动就有滚滚财富,你现在当然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开口说话无人听,动笔无人喝彩。正所谓人微言轻。可那又怎样?谁不是从一文不名开始?谁没有不堪回首的过去?又有谁从一开始就站在山巅上?
当然,你可能反应过来了,你反复读过的,想过的“活在未来”,真的不应该仅仅是一句激动一下就忘了的口号,而是时时刻刻要反复提醒自己的观念,你最终的所有不普通都来自这里--你刚刚就体会到了,我们所有人都一样的:一不小心就活在了当下,一不小心就忘记了那个应该活在未来的你应该怎么想事儿,怎么做事....
写书,很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极少数极少数普通人真正可以做到一劳永逸。如果有能力写好,如果有能力出版,那么这事的收益模型变成这样:长期来看,投入时间投入越趋近于零,收益面积就越大。话说回来,通往财富自由的路,肯定不只有写书出版这么一个,是吧?并且很多成功的人也不一定擅长写作(或演讲)但即便有别的路,你还是一定要学会写作,为什么呢?如果你写出大受欢迎的内容,一定是你“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出众”的结果。不要误以为“非虚构类写作”才需要些能力,即便是编故事写剧本,也一样必须有这些能力。想要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我建议身边的朋友持续写作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更为简单更为基础的理由:持续写作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就知道了,很多人写东西只不过是搬运工而已。他们并没有深入学习也没有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深入分析。但,即使如此依然有相当的销路...从这个角度望去,若是你有学习能力,你有思考能力,可你竟然不会写作,那你岂不是亏死了?因为你最终还不如实际不如你的人。
也许你又要问了,那如何开始呢?还是那句话,这个问题没必要问,直接开始就是了...不过我倒是有个想法需要你认真思考:
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呢?
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这是写作的终极技巧,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仅仅这一个问题,就把这个世间绝大数文字过滤掉了,你说它重不重要?至于文笔什么的,不是不重要,但重要程度若和这个原则相比较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忽略。
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对自己的提问就会逐步细化,深入: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吗?如果有用,有多大用处,如何做到最有用?
我写的这个东西有用的话,对多少人有用?如何做到对更多人有用?在多长时间对别人有用呢?我如何做到让那个时间更长一些呢?如何才能优雅地让人们恰当的回馈我呢?
这篇内容,有很多“以身作则”的地方--事实上,我写任何文章的时候都要花很长时间琢磨,我写的东西真的对别人有用吗?这一关过不去的话,甚至会让我感到没脸见人的地步……
写吧,只要真写,就能真思考。今天的你,无论多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你不差...未来的你为什么不差呢?因为曾经的你,不怕自己差,不管多差也要硬着头皮实践,久而久之,你就撞见了未来那个一点都不差的你,在这个场景下、有句话非常应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思考与行动:
在阅读的时候,你有分析作者思路的习惯吗?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思考到结论的呢?
如果写作的根源是思考,那么为了提高思考质量、你必须做的事情都有哪些?
写书,是一种难得的“可以把自己的时间长期重复销售很多次”的销售方式;那么,除了写作之外,还有什么活动也是如此呢?
显然,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持续时间投入又是必须的...在什么情况下如此,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