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班仪式:温馨的开始 永恒的纪念
2019年11月12日,“国培计划(2019)”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骨干教师提升培训(初中语文)”项目的开班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举行,来自教育学院的张文国副教授,以及来自河南省各个地市的50名初中语文教师参加了这次开班仪式。
在开班仪式上,张教授首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对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然后又介绍了国家实施国培计划的背景与意义,并就此次学习课程的安排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同时,张教授还细致周到地安排了老师们的用餐、住宿、交通出行等相关事宜。
听了张教授的一番讲话,每位老师的心里都洋溢着温暖感动之情,并决心一定要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为自己充电,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专家讲座:全新的理念 有效的提升
张文国:学生安全问题法律责任与应急处理
华东师大教育管理系副教授
开班仪式之后,张教授紧接着就为老师们作了《学生安全问题法律责任与应急处理》的讲座。
张教授主要从校园安全事故分类、学校对学生安全负有哪些义务、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这三个方面展开了全面翔实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张教授既对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又援引了大量鲜活的案例,让原本比较枯燥的法律法规变得通俗生动起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员都感到获益匪浅,大家不但从思想上再一次认识到了学生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而且也意识到了一旦遇到校园安全事故,学校一方要学会运用法律思维来处理问题,而不是只求息事宁人。
胡东芳:教师反思与课堂教学品味的提升
华东师大教育管理系副教授
11月12日下午,胡东芳教授在田家炳楼2楼报告厅为老师们作《教师反思与课堂教学品味的提升》的报告。
在讲座一开始,胡教授就对教师讲课提出“三化”的标准,即高深的内容浅显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学科的知识生活化,而他自己也正是这“三化”标准的践行者。他用大量生动的案例、电影视频来阐释一个问题:教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师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他用他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句话:教之道在于“渡”,学之道在于“悟”。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才能不断修正提升自我,给学生他们真正需要的养料,最终以自己的成长,引领学生精神上的成长。
接下来,胡教授又对“教师反思”这个话题进行了逻辑严密的论证,首先明确“教师反思是什么”,接着分析“教师反思为什么”,然后总结“教师反思什么”,最后提供“教师反思如何做”的几种经验。
整场讲座听下来,老师们无不被胡教授扎实深厚的学养、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幽默的语言、民主亲和的态度深深折服,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欢乐,整个讲座高潮迭起,精彩不断,一个下午不知不觉就这样过去了。
于天贞:微课开发与应用——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路径
微课制作学堂自媒体人、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博士
11月13日上午,老师们在华师大二附中实验楼405教室聆听了于博士《微课开发与应用——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路径》的报告。整场报告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干货满满、笑声连连。
报告一开始,于博士就给老师们提供了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免费下载库,让人感受到他满满的诚意。接着,于博士为老师们介绍了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分析微课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对学习者的视觉听觉都产生了有益的刺激,促进左右脑协调,它短小精悍的容量也更符合学生注意力较短这一学习规律。接下来,于博士又为老师们普及了码书、码卷、码课的相关知识,让老师们眼界大开,内心不由得感叹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多少颠覆性的改变!最后,于教授重点讲解了如何制作微课,从技术手段到教学细节,无一遗漏。
虽然这场报告的内容涉及了很多网络技术,但老师们并不觉得有多艰深晦涩,这主要得益于于博士处处为老师们着想,他力争用最通俗直接的方式教给老师们最实用的技术,并在讲课过程中时不时穿插一些笑话,让老师们听得很过瘾。
陈美: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设计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特级教师
11月13日下午,陈美老师为老师们做了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设计》的报告。
讲座以一个小短片开始,短片主要呈现了陈美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短片里,学生在讲台上讲《三国演义》,品《红楼梦》,有激情洋溢的演讲,有针锋相对的辩论,陈老师则坐在教室里孩子们中间,微笑,聆听,颔首。
是什么样的一位老师,能这样点燃孩子们语文学习的热情?站在我们面前的陈老师,沉静、优雅得仿佛一株白梅。而当她一开口,老师们便不由自主被她细腻舒缓的讲课节奏所吸引,偌大的教室极为安静,这,就是美的力量吧!
陈美老师对语文的认识,对语文课的设计,核心在于“真”“美”二字。语文,反映的是真实的世界,学生学习语文,首先是要求真,由“真”到“美”,也是更高层次的一个提升,“作文不是生活的实录,是对生活进行提炼、改造的”,“最伟大的课堂,是把学生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唤醒”。
接着,陈美老师又从操作层面为我们分享了如何依据文本设计问题、依据学情设计问题,要设计问题链、问题群、问题矩阵,在学生懂了的前提下,从“尊重”“追问”“拓展”“提升”四个层级引领学生进行更高一级的学习。
沈章明:统编语文教材的新特色与老问题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副教授
11月14日上午,沈章明教授为全体老师作了题为《统编语文教材的新特色与老问题》的报告。
沈教授在报告一开始就统编语文教材对老师们做了一个现场调查,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沈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首先肯定了统编语文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这样一个编排体例,它旨在引导学生重视阅读积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另外,它的课后作业设计及配套的教参也十分科学有序,有助于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快速上手。
同时,沈教授也提到了统编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同样存在的一些老问题,比如学生的识字量要求达到3000字,这一标准定得太低,结果造成学生词汇相对贫乏,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等问题。另外,低龄学段的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及插图设计显得呆板生硬,没有充分考虑孩子们的认知特点,沈教授同时还展示了日本国文教材的一篇课文来进行对比,认为我们的语文教材更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要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孩子的情感教化。
在分析探讨统编语文教材之外,沈教授也提出了自己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建设性意见,即立足于字、词、句、篇,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并提供给孩子们具体可行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最后,沈教授把自己的专著慷慨赠与老师们,并一一为老师们签名留念。在场的所有老师无不为沈教授扎实深厚的学识、慷慨无私的风度所深深折服,讲座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白芸:新媒介时代的课堂文化重构的行与思
华东师大教育管理系副教授
11月14下午,白芸教授为国培班的老师们作了题为《新媒介时代的课堂文化重构的行与思》的专题报告,这场报告由理论讲解与调研案例两大板块组成。
在第一板块,白教授首先分析了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中小学的课堂发生了哪些变化,又面临着哪些挑战?接着,白教授着重解读了什么是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反作用于课堂的教学效果及师生关系的建构上。
在第二板块,白教授主要论述了重构课堂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力,增强课堂的延展性、开放性与交互作用。
随后,白教授通过大量的图片给老师们呈现了上海一些学校是如何开发本校的课程资源的,这让现场的所有老师们都大开眼界,感叹上海的教育理念,教学改革确实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展现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活力与精彩。
胡耀宗: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解读
华东师大教育管理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1月15日上午,胡耀宗教授为国培骨干班的全体老师们作了题为《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解读》专题报告。
胡教授是很多国家教育政策起草的参与者,由他来带着老师们重新解读教育政策,老师们的内心如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胡教授重点解读了“十九大关于教育发展的战略”,十句话、不到四百字的篇幅,却涵盖了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教育的任务使命、教育的对象主体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胡教授的讲解,老师们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在近十年的飞速发展,也了解了我国教育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
胡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他让我们认识到了国家的每一项教育方针政策是如何指导地方教育的发展方向的,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教育是如何走向迈开坚定的步伐,大踏步前进的。
黄蓓: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文本教学路径初探
宝山区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
11月14日下午,黄蓓教研员为老师们作了题为《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文本教学路径初探》的专题报告。
黄蓓老师首先对题目中关键词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学生学习需求”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学习上的缺失或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而“路径”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组有逻辑的问题。接着,她以《陋室铭》的课堂教学实录为例,通过课堂上学生的两次笑来分析,如果学习时没有遵循路径,那对文本的解读就是跳跃的,不完整的。
然后,黄蓓老师又分别以《老北京的小胡同》《济南的冬天》《花脸》《寻隐者不遇》等课文为例,总结出了不同体裁的文本如何寻找有效的教学路径的方法。
通过黄蓓老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入讲解,听课老师们收获颇多,“文本教学路径”这一概念的引入为老师们以后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原来随意的,无序的问题设计被一组有逻辑的问题链、问题群所替代,它使整个课堂的教学流程变得简洁而流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