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心里颇为空虚,整个人也显得浮浮躁躁。今天听郦波老师评说曾国藩家训之四——《养得胸中一种恬静》,如醍醐灌顶,内心顿觉清凉舒适。
根据史料记载,一代晚清名儒、理学大师曾国藩,从公元1839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不懈,长达30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
他的日记不仅包括了修身养性,待人处事,为官之道等各个方面,更是曾国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记录。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知道,他刚刚步入仕途的时候,曾是个浪荡公子。
曾国藩刚做京官时,把他父亲接去了,但老爷子没住多久,执意要走。回到家,老爷子给他写了一封信,信的最后,老爷子给他提了三个忠告:节欲(欲:色欲)、节劳(劳:与狐朋狼友聚会)、节饮食。曾国藩看到后,立刻羞愧得无地自容,于是给自己立了三戒:戒多言、戒怒、戒忮求(忮:嫉妒;求:贪婪),下决心改掉这些毛病。
但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痛下了决心,也列了很多戒条,但他还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轻浮和浮夸一点也没有改,但他是个好学之人,他把自己的缺点说给别人听,请教怎么能够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时他拜唐鉴、倭仁两个理学大师为师,唐鉴的徒弟倭仁告诉他两个方法:
①记日记。
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己,最不容易原谅的是别人。倭仁对他说:“如果你能把自己每天做的糗事、错事,一点一滴都记下来,然后每天看看,这样你就可以慢慢改正自己。”
曾国藩学到这些之后,就照着做了。从此他一生反省自励,这种毅力,这种坚持,确实非常人可比,他的日记简直就是一部东方的《忏悔录》。
②要敬,要慎独。
有信仰,有敬畏,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本分。《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都说到,君子要慎独。一个人,不光人前要做君子,人后也要做君子,一个人的时候,也要诚以对己,诚以对天地,诚以对人。
从此之后,曾国藩刻苦勉励自己,遵照实习,可他还是老毛病照犯。50多天之后,他在日记中发狠地写道:“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可是才过了10天,一切又回到了从前。他内心彷徨、呐喊,怎么办呢?就在这时唐鉴送给曾国藩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一个字“静”。唐鉴告诉他:“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最是静字工夫要紧。”一个浮躁的人,只有静下来才能改掉坏毛病。
曾国藩听了,按大师说的去做,静下来的曾国藩果然心地空灵了,看问题更清楚了。他的具体做法是:
①养成静坐的习惯。
不管多忙,压力多大,一天中他一定找出一段时间去静坐。
②临事淡泊宁志,淡定守静。
遇到事儿的时候,要学会先淡泊从容。正如曾国藩所说:“能其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从曾国藩的身上,我学到了人生守静的道理。
其实从微生物学家列文虎克身上,我更明白了:安静地守住时光,打磨岁月,就可以创造人生的价值。
17世纪,荷兰有一个年轻人,很早死了父亲,家里很贫困,只读过几年书,长大后去跟人做了学徒。
后来他的家乡荷兰代尔夫特市市政厅招聘一个看门人,这个位置一般社会地位低,工资也低,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他出乎意料地去应聘了,他在这个看门人的位置上一坐就坐了四五十年。人们都说他不思进取,胸无大志,这个年轻人听了淡然一笑,从不放心上,对自己窘迫的生活环境也从不抱怨,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一件事上。他有一个爱好——喜欢磨镜片,磨放大镜。要知道手工磨镜片是非常难的,需要极能静下心来,极淡泊的人才能做这项工作。他就这样磨来磨去,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他就是后来的显微镜学家,而且开辟了整个微生物领域的微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他从从容容、安安静静地做看门人做了几十年,一生磨了五百多个显微镜片,做了四百多种显微镜,其中有九种我们现在还在用。他带领人类第一次看到细菌、精子、微生物这些生物形态,开辟了一个学科。
他晚年的时候,英国皇家学会称他是荣誉科学家,荣誉会员,荷兰女王还亲自到他的家乡镇上去拜访他。静下来,不仅让他有大成就,大学问,有真学问,而且还能养生,列文虎克一生活了90多岁。记者后来问他:“你这么一个大科学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他一如既往的从容安静,什么话都没说,就把他磨镜片的手拿出来,在记者面前晃了一下,这就是他的答案。
“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有人生的成就。”
“养得胸中一种恬静”(曾国藩的名言),跟着大师学“静”功,静下来的我,也定会舒畅、美丽、幸福、健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