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陪儿子听音频,讲到贾平凹的一篇文章《丑石》,心中有惑,幸得摩羯君不弃,与我闲聊数语,记之于下。
正体字是我所说,斜体字是摩羯君所言。
庄子的“无用之用”和孔子的“君子不器”有什么分别?
君子不做具体的器物,那时候的君子是指贵族而言。贵族就是行礼教之乐之人。故君子不器。庄子的无用之用好像与此无关系。
刚才听给孩子下的一个音频,讲了一篇贾平凹的文章《丑石》,就是说有一块大石头,什么用都做不了,建房子不平整,雕章子嫌粗糙……
他问石头是不是没有用?我想起了“无用之用”,以为他会说这个,还好奇他怎么给孩子讲“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指是对某人某事无用而已。它生长在天地华宇之间,对别人无用,却是与万物同在。比如对自然界起着一个平衡的作用。
所谓无用之用都是从人类的视角来势力地去看问题。站在比较高度上看世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啊,大家都是自然界中的一尘罢了。齐物论就是这个解释,万物与我为一也。
音频中他讲的是“君子不器”。因为那是一块陨石。
我最喜欢《齐物论》这一点,我觉得和我之前看过的贾德的哲理小说有相通之处,和黑猩猩也有相同之处。庄子真是大智慧,天才呀!
老子亦然,用目光如炬,看周围的万物,要和光同尘。
他说“常使民无知无欲”那一段话我不太喜欢。
这是对统治者而言,应该说你的所处地位决定了你对老子庄子的喜爱各有侧重。
嗯,老子是为统治者发声的。庄子不是,所以有天然的亲切感。
庄子浪漫啊,有文采。
哦,他写声音那段让我想起了欧阳子的《秋声赋》。
欧阳永叔那是学庄子。
老子太玄,庄子太潇洒,孔子太敦厚。
墨子呢?
墨子最好,兼爱,最贴近老百姓,为民生而呐喊。极富于同情心,主张贤而用世,非孔孟之血统论,这点非常具有现代西方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
墨子是穿越者,哈哈,看过一本书上提及墨子自然科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于是怀疑他是穿越者。
对,有点穿越时空。非常可惜,墨翟的学说被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有民主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墨子了。
是呀,孟子还说他的思想同禽兽一样。
孔孟是代表周朝贵族说话的。
之前想五百年的罗马共和国为什么会被帝制代替,难道那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正如墨子思想会被淹没,呵呵。
想得太远了吧,哈哈。子部的书籍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大成。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思想书籍其实也就是一二百部而已,可惜现代人都没有读全啊!甚至书名都没有听过,遑论世界啊!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代,可惜,后来没能有一次文艺复兴。欧洲人却能在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后复兴。
复古啊,五百年出一个大人物,这是太史公说的。最后只能"藏之于名山"默默无闻。
哎呀,这问题太深奥了。还是睡觉了,争取做个佛系中年好公民。
这块石头,让我想起了《石头记》,补天无用的顽石,坠落尘世,上演了一由盛转衰,繁华散尽的人间悲喜剧。而这块石头寄生的男子亦是一个不求上进的无用之人。他的无用,使我联想到严歌苓《陆犯焉识》中恩娘说的“没用场的人”。她说:“在中国,三分做事,七分做人。”你学不会“做人”,不能处理利用好人际关系,你就是个无用的人。
那么,就只好认真做个佛系中年人了,最忌三心二意,摇摆不定,要做好断舍离。
读庄子,我怀着一点不信任的态度。虽然以前读过《逍遥游》,很为庄子宏大绮丽的幻想力折服,但论思想,我有点挑剔的心理。中国古人的文章,大多是以箴言形式示人,很少阐述事物的内在逻辑,所谓“意在言外”是也。我觉得从宇宙层面来看“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没有什么不对,但我总觉得中国道家选了一个取巧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世界乃至宇宙。“以不变应万变”,没有什么是解释不了的。“道”的概念比诸神之说占便宜多了,大约印度梵天的梦之说与之可以一比。
但是读《齐物论》,有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类似言论也见过,但没有这么直入人心。庄子用类比方法形象地解说了从不同角度看事物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我直接将译文附于下了。
“人吃家畜的肉,麋鹿吃草,蜈蚣爱吃蛇,猫头鹰和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谁知道吃什么东西才是最美味的呢?毛嫱,西施,人们认为是最美的女子,但鱼见了她们会潜入水底,鸟见了他们会飞向高空,麋鹿见了他们会迅速奔跑,这四者谁知道什么才是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万物一马是从宇宙的角度来看,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有差别。哲学上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从物质的角度来说,不管什么时候,河流都是由H2O组成的,如何不同?
看事情所采取的角度很重要。昨天和同事一起在食堂吃午饭,谈论到最近物价上涨,我有所抱怨。同事正色告知我:“看问题要有长远目光。国外的东西或许便宜,但是不采取限制,他们会用低价击垮我们国家的民族工业,然后被他们收购、控制。比如食用油。”食用油缘何被外资控制我不清楚,又因讲话须要有所忌讳,我只能回答他:“普通老百姓不会管这些,自己的生活才是第一位的,能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能过上富裕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我和同事此时看问题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样。他是从国际关系,国家政府的层面来看的。我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倘若民族企业不能自强,一直用毒奶粉、毒疫苗等等东西来残害自己国民,保护它又有何意义?
这些问题不再讨论,讨论不出结果,不但伤了和气,还有碍于我做佛系中年人的决心。
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永远有不一样的结论。但不论我们有多大的分歧,吃了这顿饭,回到办公室,一样都要继续上班干活。
于是我又想起庄子《齐物论》中另一段话:“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
不论我们的辩论谁输谁赢,也不会影响事情的发展。古人早已看透了这点,所以说“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
但老子也说了:“无为无不为,则无不治。”什么样的行为是顺乎自然,什么是逆乎自然,到底该不该行动,谁能知道?
贾德的哲理小说《玛雅》中说道:“宇宙诞生150亿年后,才响起了它的第一次掌声。”它大爆炸的绚丽表演,没有生灵能够看到,它将去向何方,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智慧体会知道。
所以,不管你做什么,不到产生结果的一刻,你不会知道有什么意义。基因的第一次复制,只是偶然,并不是为了你我能够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黑猩猩第一次直立起来,解放双手,也不是为了人类的文明。
读过胡适一本书,他说:人类可以永生,因为他会一直影响到他人。中国古人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谋求如此最大化永生的一个方法吧。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既不能立什么,对别人也不会有什么益处。只是于我自己来说,是一次“思维的游戏”,做了一次强度比较大的脑保健操,或许老年痴呆能延缓几年到来。到时候说不定又会对未来有什么影响呢,谁也不知道。哈哈!